位置:GZ医疗队 > 公益纪实 > 志愿者故事 > 心情故事 >
不让责备代替了关怀
来源:赵广军志愿服务网络工作室 作者:陈荔茹 点击:次 时间:2009-07-05
小俊十七岁了,从小读书就不大好。十岁那年爸爸得了癌症,一病七年,最终还是辞世。小俊妈妈强忍悲痛、历尽艰辛,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因重病而脾气变得更加火爆的丈夫,还要送学习成绩不好的小俊上补习班。四十多岁的她在悲痛、在压力下,已经步履缓慢、白发苍苍,如五十多岁的妇人。
爸爸开始生病的时候,小俊太小了,妈妈总埋怨小俊为什么对爸爸这样疏离,好像对爸爸的病、他的离去并没有伤心的感觉。我说:“因为那时候他还小,生与死对于他来说还是模糊的,他只感到家庭很压抑,生活是不快乐的。而爸爸又被病魔痛苦的折磨着,七年来挣扎于生与死的边缘,经常以责骂小俊的方式缓解内心的痛苦。爸爸不是故意这样对待小俊的,一个病人在心理上总有些难以自控的地方。”
“是啊,自从十岁那年,爸爸为一件小事非常严厉地责骂小俊后,小俊的个性就开始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非常地倔犟,我再也很难管他了。”
“可能这个过程中,小俊很委屈,可是你们都不理解他、甚至可能伤害了他,所以他变得不再信任父母了,以叛逆的方式作自我的保护。请你理解小俊成长的过程中承受了这么多他不能理解的事实,其实他内心很渴望你的关怀,只是你不得不把大部分的精力和关爱给了你的丈夫。虽然你已经尽力做到最好,但关心孩子并不仅仅是生活上满足了他的吃喝,学习上帮他找辅导老师,对孩子的关心还有心理层面上的,其实在这方面这些年来你们是疏忽了小俊的,小俊在家里是个被忽视的人。”
“小俊因为学习不良、染发,不听老师多次的劝告,现在已被学校开除了。他现在整天无所事事,什么话都不和我说,没事就在家里睡觉,有不良少年来找他,他就马上出去,我问他去哪,但他一句话都不和我说,我现在真的很担心他在学坏。”
“你是怎么问小俊的呢?”
小俊妈妈很生硬,带着责备的语气说:“你又去哪里?!不要学坏!”
听了小俊妈妈长长的叙述,我了解了这个家庭的状况,也明白了他们母子之间沟通的问题。我说:“我理解你的心情,其实你对小俊是很关心的。但是你的关心,却用了责备的方式去表达,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关闭了孩子和我们沟通的那扇门,不是孩子自己关闭的,是我们自己关闭的。孩子是一个人,一个完整的独立于我们之外的人,他也有自己的感受和情感,或者尝试一下更多地尊重他的感受,同时也释放你内心对他的关怀,表达你对他的爱,不要压抑着你自己。换一个方式对小俊说,你可以告诉妈妈你要去哪儿吗?你什么都不对妈妈说,妈妈很担心你啊!我们母子俩一天下来说不到两句话,连饭也不能一起吃,自从你爸爸去世后,家里就只有我们母子俩,但我却越来越感到我俩不像一个家了。能试一下用这个方式和小俊说吗?”
听到这小俊妈妈潸然泪下,我想这正是她内心深处真正想对儿子说的话,但她压抑着这份真实的感受,以责备孩子的方式掩藏着自己的脆弱。
但这不是很多家长都采取着的方式吗?我们带着家长的面具,面对孩子的成长,总希望自己仍是过去那个充满力量、强大的、随时能保护他们的父母,但实际在这张面具后面却是我们对孩子慈爱、脆弱的一颗心。但我们不愿意孩子看见,我们怕孩子一旦知道我们的脆弱,就让自己失去了威信,不能高大的挺立在孩子的面前,孩子就不再听我们的话。向孩子真实地表达我们内心深处的感受和关爱吧!不要以责骂代替了关爱,不要以这种方式保护着自己的脆弱,同时也伤害了孩子。我们首先是作为人而存在,然后才是作为角色而存在,尊重自己作为人的存在才能接纳、释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试一下放下我们父母的角色,把父母子女的沟通首先作为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沟通,向孩子打开我们的心扉,真切地表达感受和关爱,这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和信任,这样才能激发孩子对家庭、对自己的责任。
如果是这样的话,孩子的心还会离我们越来越远吗?
爸爸开始生病的时候,小俊太小了,妈妈总埋怨小俊为什么对爸爸这样疏离,好像对爸爸的病、他的离去并没有伤心的感觉。我说:“因为那时候他还小,生与死对于他来说还是模糊的,他只感到家庭很压抑,生活是不快乐的。而爸爸又被病魔痛苦的折磨着,七年来挣扎于生与死的边缘,经常以责骂小俊的方式缓解内心的痛苦。爸爸不是故意这样对待小俊的,一个病人在心理上总有些难以自控的地方。”
“是啊,自从十岁那年,爸爸为一件小事非常严厉地责骂小俊后,小俊的个性就开始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非常地倔犟,我再也很难管他了。”
“可能这个过程中,小俊很委屈,可是你们都不理解他、甚至可能伤害了他,所以他变得不再信任父母了,以叛逆的方式作自我的保护。请你理解小俊成长的过程中承受了这么多他不能理解的事实,其实他内心很渴望你的关怀,只是你不得不把大部分的精力和关爱给了你的丈夫。虽然你已经尽力做到最好,但关心孩子并不仅仅是生活上满足了他的吃喝,学习上帮他找辅导老师,对孩子的关心还有心理层面上的,其实在这方面这些年来你们是疏忽了小俊的,小俊在家里是个被忽视的人。”
“小俊因为学习不良、染发,不听老师多次的劝告,现在已被学校开除了。他现在整天无所事事,什么话都不和我说,没事就在家里睡觉,有不良少年来找他,他就马上出去,我问他去哪,但他一句话都不和我说,我现在真的很担心他在学坏。”
“你是怎么问小俊的呢?”
小俊妈妈很生硬,带着责备的语气说:“你又去哪里?!不要学坏!”
听了小俊妈妈长长的叙述,我了解了这个家庭的状况,也明白了他们母子之间沟通的问题。我说:“我理解你的心情,其实你对小俊是很关心的。但是你的关心,却用了责备的方式去表达,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关闭了孩子和我们沟通的那扇门,不是孩子自己关闭的,是我们自己关闭的。孩子是一个人,一个完整的独立于我们之外的人,他也有自己的感受和情感,或者尝试一下更多地尊重他的感受,同时也释放你内心对他的关怀,表达你对他的爱,不要压抑着你自己。换一个方式对小俊说,你可以告诉妈妈你要去哪儿吗?你什么都不对妈妈说,妈妈很担心你啊!我们母子俩一天下来说不到两句话,连饭也不能一起吃,自从你爸爸去世后,家里就只有我们母子俩,但我却越来越感到我俩不像一个家了。能试一下用这个方式和小俊说吗?”
听到这小俊妈妈潸然泪下,我想这正是她内心深处真正想对儿子说的话,但她压抑着这份真实的感受,以责备孩子的方式掩藏着自己的脆弱。
但这不是很多家长都采取着的方式吗?我们带着家长的面具,面对孩子的成长,总希望自己仍是过去那个充满力量、强大的、随时能保护他们的父母,但实际在这张面具后面却是我们对孩子慈爱、脆弱的一颗心。但我们不愿意孩子看见,我们怕孩子一旦知道我们的脆弱,就让自己失去了威信,不能高大的挺立在孩子的面前,孩子就不再听我们的话。向孩子真实地表达我们内心深处的感受和关爱吧!不要以责骂代替了关爱,不要以这种方式保护着自己的脆弱,同时也伤害了孩子。我们首先是作为人而存在,然后才是作为角色而存在,尊重自己作为人的存在才能接纳、释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试一下放下我们父母的角色,把父母子女的沟通首先作为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沟通,向孩子打开我们的心扉,真切地表达感受和关爱,这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和信任,这样才能激发孩子对家庭、对自己的责任。
如果是这样的话,孩子的心还会离我们越来越远吗?
上一篇:“赵氏志愿服务法则” 下一篇:一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