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ICP备11076303号  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医疗服务总队 www.gzyld.org.cn
加入医疗队
加入志愿者

位置:GZ医疗队疾病诊疗内外妇儿妇科

经前期紧张症(2)


来源:求医网      作者:求医网      点击:次      时间:2008-02-22

2.经前加剧的忧郁性情感异常:可在整个周期服用抗抑郁剂,如三环抗忧郁药,或于每晚就寝前服去甲替林(nortriptylin)25mg,需要时可增加剂量,直至125mg;或氯丙咪嗪(clomipramine)25mg/d,必要时可增至75mg/d。或每日上午服氟苯氧丙胺(floxetine)20mg,失眠突出者应避免开始即予服用。

3.躁郁循环性气质(cyclo-thymic behavior):躁狂情绪与轻度抑郁情绪交替出现者,可给予服用抗躁狂药物——丁螺旋酮(buspirone)。可于月经前12天开始服用,25mg/d;或阿普唑仑(三唑安定)0.25~5mg/d,于月经前6~14天服用。症状持续日期较长者,可从月经前14天起服,直至行经第二天止,0.25mg,日3次,根据病人反应而增量,直至4mg/d,行经开始后以每日25%递减直至卵泡期,否则会有撤退性焦虑发生。氨酰心安(atenolol),可穿越血脑屏障,阻断CNS及外围β-受体,产生交感神经阻滞作用,且有降低血浆肾素活性,抑制醛固酮排出,也可缓解躁急情绪,剂量50mg/d。

(六)激素治疗及抑制排卵:

1.孕酮治疗:虽然并未明确PMS发病伴有孕酮缺乏,但在黄体期应用孕酮治疗普遍受到临床学家的支持。常用孕酮栓yindao塞药,200~400mg/d,或口服微粒化孕酮200mg,2/d。

2.抑制排卵:仅适用于许多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或症状特别严重丧失正常生活及工作能力者。①应用GnRHa(leuprolide 3.75mg/每月、肌注或buserelin 200mg2~3次/d经鼻)成功率最高,但费用昂贵,且需要激素替代疗法避免低E血症后果;②丹那唑200mg/d×3个月,建立一个无排卵、低E及雄激素环境的假绝经疗法。许多PMS症状,如抑郁、躁急、紧张、乳房痛、肿胀感等显著减轻,但雄激素作用的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且有严重的长期代谢性副反应,如高密度脂蛋白浓度下降,低密度脂蛋白浓度上升,加速心血管病的发生;③长期E2治疗,常用0.2mgE2经皮肤贴敷/d,再于月经周期第十九~二十六天加服炔诺酮5mg;④甲羟孕酮30mg/d口服,最经济简便,副反应亦较少,但疗效不如上述3种药物。有些病人可发生抑郁,发现后应即停药。如应用几个月后疗效可靠,可改用长效甲羟孕酮,150mg,每3月肌注1次。

总之,虽然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根治PMS,但控制症状一般总可获得满意疗效。总治疗时间每人不同,大多数妇女约需2年,个别甚至需治疗至绝经期。

发病机理】

(一)液体潴留:醛固酮激素过高引起全身性液体潴留,常被用以解释PMS的形成。已知孕酮可以阻断醛固酮对肾小管作用,而有利于尿钠的排出,但孕酮引起钠的丢失,导致醛固酮代偿性增加,加之孕酮在月经后半期转化为脱氧皮质酮等盐皮素的活性加强,而使月经前醛固酮分泌增多,在行经前达峰值,因而黄体期醛固酮排出增加系生理性,借此以维持血浆钠水平的稳定,并且对PMS病人血浆醛固酮水平测定结果也未发现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不支持上述学说。

(二)由于PMS症状的广泛性及互不联系的特点,还有应用安慰剂或接受精神、心理治疗有较好疗效。不少学者提出,精神社会因素引起身心机能障碍这一病因学说Parker综合许多学者意见,认为个性及环境因素对PMS症状的发生极为重要,症状的出现反映病人内心存有未能解决的矛盾冲突。追溯病人生活史,常有较明显的精神刺激遭遇,如童年时期的不幸经历和精神创伤、父母家庭不和、学习成绩低劣、失恋等,可能都是产生经前情绪变化的重要因素。

(三) 催乳素(PRL)排出量增多:近年围绕PRL排出量增多为PMS重要病因因素这一问题发生重大争论。血浆PRL浓度有昼夜节律性,以睡眠时水平最高,每个人日与日之间也有显著波动。在排卵期PRL水平达峰值,黄体期PRL平均水平高于卵泡期。有些PMS病人血PRL平均浓度在整个月经周期中均高于健康妇女,尤其在经前期更为显著。应用溴隐亭治疗以抑制PRL分泌,症状获得明显缓解。黄体期PRL水平升高可伴随孕酮排出量下降或FSH/LH水平下降等,在理论上支持PRL水平增高在某些方面与PMS形成有关。可是正常及PMS病人间多数未见PRL水平有明显差异。PRL对渗透压的调节作用在动物比较显著而在人类则影响不大,可能仅作用于乳腺,影响其局部渗透压的平衡使乳房胀大、触痛。此外,高PRL血症妇女很少有PMS症状。应用溴隐亭治疗,仅减轻乳房症状,而对其他症状疗效不显著等,使PRL排出量增多学说还缺乏可靠有力证据。

(四)卵巢甾体激素比例失常:多年来PMS的激素病因学说集中在雌激素(E)、孕激素(P)比例失调或戒断反应等方面。因为PMS的情感、行为及体质等方面的特征性症状,固定发生于月经周期的黄体期。症状出现与黄体的发育相平行,因而设想有一些诱发因素产生于黄体,主要可能由于中、晚黄体期孕酮水平下降或导致E/P比值的改变。可是近年许多研究并未发现PMS病人卵巢激素的产生与代谢有异常情况。PMS病人卵巢甾体的平均水平与正常人并无差异。PMS病人均有正常的生殖功能,并不影响生育能力亦可证明其卵巢激素处于正常平衡状态。

(五)神经介质—神经内分泌系统平衡失常

1.内啡肽(β-endorphin,β-EP)学说:实验研究证实β-EP参与正常妇女月经周期中GnTH分泌的调节。它通过下丘脑间接抑制LH的分泌。这种抑制作用并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已知β-EP在脑内的活性水平,以月经期及早卵泡期最低,及至黄体期其活性处于峰值。

2.5-羟色胺(serotonin,Sr)学说:已知Sr这一神经介质在情绪及行为障碍发生方面起介导作用。给猴小剂量降低Sr功能药物后,即可引起实验动物行为的改变,因而提示Sr代谢异常与PMS发病可能有一定联系。有报道,PMS病人在月经周期最后10天全血中的Sr含量明显低落,而对照组从中黄体期开始Sr水平升高,从而使两组的Sr含量在月经周期的中、晚黄体期及月经前期有明显差异。通过色氨酸负荷试验(50mg/kg)发现,两组病例在卵泡期、中黄体期全血的Sr含量固定增加,及至晚黄体期和月经前期对照组仍持续升高,而PMS病人却下降。表明在月经前这一阶段PMS病人的Sr能神经系统发生缺陷,对刺激的反应性产生变异。

综上所述,PMS发病原因虽然还不很明确,但通过近年的深入研究,PMS的发病诱因可能产生于黄体的E2、孕酮及(或)它们的代谢产物。由于它们的周期性改变,通过神经介质的介导(它们包括β-EP、5-Sr,甚至还有γ-氨基丁酸、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而影响脑内某些区域功能,形成精神神经内发泌障碍,产生众多、涉及多系统的症状。外周血内卵巢甾体激素水平在PMS病人虽仍在正常范围,但它并不反映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水平,它对中枢神经介质的影响仍与健康妇女不同。预测神经介质学说,可能圆满解释PMS多因素、异原性障碍这一特点。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前庭大腺囊肿
新活动 回顶部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