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ICP备11076303号  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医疗服务总队 www.gzyld.org.cn
加入医疗队
加入志愿者

位置:GZ医疗队疾病诊疗内外妇儿内科

克隆病


来源:求医网      作者:求医网      点击:次      时间:2008-02-22
诊断】【治疗措施】【病因学】【病理改变】【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并发症】【辅助检查】【鉴别诊断】【预后】  

概述

克隆(Crohn)病,又称局限性回肠炎、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和肉芽肿性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本病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两者统称为炎症性肠病(IBD)。克隆病在整个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好发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以腹痛、腹泻、肠梗阻为主要症状,且有发热、营养障碍等肠外表现。病程多迁延,常有反复,不易根治。

诊断】

腹泻、腹痛(尤其是慢性)及腹块应考虑克隆病可能,如有肠梗阻、肛门周围病变,更应作X线和内镜检查。急性回肠克隆病易与急性阑尾炎、急性出血性小肠炎等急腹症混淆。本病与溃疡性结肠炎有时不易鉴别。近年来统计,在IBD病例的病理切片中亦有5%~10%病例尚难确定诊断。已有报道,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细针抽吸异常的小肠壁有助于鉴别。应用逆行灌洗结肠超声检查,有89%克隆病能与溃结相鉴别。克隆病也不能单纯根据有无肉芽肿而作出诊断。

治疗措施】

目前尚乏根治疗法。一般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十分重要。加强营养、纠正代谢紊乱、改善贫血和低白蛋白血症。必要时可输血、血浆、白蛋白、复方氨基酸,甚至要素饮食或静脉内全营养。

(一)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SASP)和5-氨基水杨酸(5-ASA) 适用于慢性期和轻、中度活动期病人。SASP在结肠内由细菌分解为5-ASA与磺胺吡啶。后者能引起胃肠道症状和白细胞减少、皮疹和精液异常而导致不育等不良反应;而前者则是SASP的有效成份,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而减轻其炎症。治疗剂量为4~6g/d,分4次服用,一般3~4周见效,待病情缓解后可逐渐减量至维持量1~2g/d,主张连续应用1~2年。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  皮质激素的作用为稳定溶酶体酶,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化学趋向性及吞噬作用,并能影响细胞介质的免疫反应。常用于重症或暴发型患者。治疗剂量为强的松40~60mg/d,用药10~14天,有75%~90%患者症状缓解,以后可逐渐减量至5~15mg/d,维持2~3个月,也有主张维持1~2年者。10%~15%病人在完全停用激素后症状可复发而需要长期口服强的松10~15mg/d以控制病情,对不能耐受口服者,可静滴氢化考的松200~400mg/d或ACTH40~60u/d,14天后改口服强的松维持。

(三)其他药物  对磺胺药或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无效者,可改用或加用其它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6-巯嘌呤(6MP)、环胞菌素、FK506等,也可合用免疫增强剂,如左旋咪唑、干扰素、转移因子、卡介苗及免疫球蛋白等;此外,灭滴灵、广谱抗生素、分离的T细胞和单克隆抗体等也可应用,但上述各药的疗效评价不一。

(四)外科手术  半数病例早晚需作外科手术切除病变肠段。5~10年内有部分病例可能仍宜再次手术。

紧急手术指征:①急性小肠梗阻;②并发中毒性巨结肠,保守治疗无效者;③急性阑尾炎不能排除者;④急性肠穿孔和严重肠出血,保守治疗无效者;⑤肠内感染灶用抗生素不能控制者。

择期手术指征:①内科治疗效果不佳,仍有肠梗阻而持续腹痛者,或一般情况未见改善者;②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③合并瘘管、严重肛门周围病变或腹内严重化脓性病灶者;④疑有癌变者。

手术方式:①单纯病灶切除;②直肠、结肠或次全结肠切除术;③回肠造瘘术。

病因学】

病因尚未明,可能为多种致病因素的综合作用,与免疫异常、感染和遗传因素似较有关。

(一)免疫  患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异常。半数以上血中可检测到结肠抗体、循环免疫复合体(CIC)以及补体C2、C4的升高。利用免疫酶标法在病变组织中能表现抗原抗体复合物和补体C3。克隆病患者出现关节痛,也与CIC沉积于局部而引起的损害有关。组织培养时,患者的淋巴细胞具有毒性,能杀伤正常结肠上皮细胞;切除病变的肠段,细胞毒作用亦随之消失。患者的巨噬细胞也有协同T细胞和抗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攻击靶细胞而损害组织。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亦呈异常反应,说明有细胞介导的迟发超敏现象;结核菌素试验反应低下;二硝基氯苯(DNCB)试验常为阴性,均支持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近年来还发现某些细胞因子,如IL-1,2,4,6,8,10,γ干扰素和α肿瘤坏死因子等与炎症性肠病发病有关。如活动性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血清和粘膜的IL2浓度增高,应用IL2能使病情恶化,而抗IL2受体的抗体能使之改善。有认为克隆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感染  应用特异性的DNA探针以PCR方法发现2/3克隆病病人有副结核分支杆菌(MP)存在,但抗MP治疗疗效不显著,而且此菌也存在于正常人的肠壁,因此本病与MP感染关系不肯定,可能与诱导复发有关。此外,近年来倾向于克隆病与病毒及衣原体感染无关。

(三)遗传  近年来十分重视遗传因素。根据单卵性和双卵性双胎的调查,双生子共患克隆病的远较溃疡性结肠炎为多。北美犹太人患病的较黑人多,具阳性家族史达10%以上。家庭成员中同患本病的尚不能完全排除相同环境、饮食和生活方式对发病的影响。近有认为本病患者染色体有不稳定现象。

病理改变】

克隆病是贯穿肠壁各层的增殖性炎变,并侵犯肠系膜和局部淋巴结。病变局限于小肠(主要为未端回肠)和结肠者各占30%,二者同时累及的占40%,常为回肠和右半结肠病变。Crohn将病理变化分为急性炎症期、溃疡形成期、狭窄期和瘘管形成期(穿孔期)。本病的病变呈节段分布,与正常肠段相互间隔,界限清晰,呈跳跃区(skip area)的特征。急性期以肠壁水肿、炎变为主;慢性期肠壁增厚、僵硬,受累肠管外形呈管状,肠管狭窄上端则肠管扩张。粘膜面典型病变有:①溃疡:早期浅小溃疡,后成纵行或横行的溃疡,深入肠壁的纵行溃疡即形成较为典型的裂沟,沿肠系膜侧分布。肠壁可有脓肿。②卵石状结节:由于粘膜下层水肿和细胞浸润形成的小岛突起,加上溃疡愈合后纤维经和疤痕的收缩,使粘膜表面似卵石状。③肉芽肿:肉芽肿由类上皮细胞组成,常伴郎罕细胞,但无干酪样变,有别于结核病。肠内肉芽肿系炎症刺激的反应,并非克隆病独有;且20%~30%病例并无肉芽肿形成,故不宜名之为肉芽肿性肠炎。④瘘管和脓肿:肠壁的裂沟实质上是贯穿性溃疡,使肠管(段)与肠管(段)、肠管(段)与脏器或组织(如膀胱、yindao、肠系膜或腹膜后组织等)之间发生粘连和脓肿,并形成内瘘管。肠管(段)如穿透肠壁,经腹壁或肛门周围组织而通向体外,即形成外瘘管。

上一篇:麦胶性肠病 下一篇:放射性肠炎
新活动 回顶部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