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ICP备11076303号  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医疗服务总队 www.gzyld.org.cn
加入医疗队
加入志愿者

位置:主页 > 疾病诊疗 > 中医学 > 中医基础

驱虫药和方剂(2)


来源:39康复网      作者:39康复网      点击:次      时间:2008-02-24

  别名:竹苓。

  处方用名:雷丸、白雷丸。

  药用部分;菌核。

  性味:苦、寒。有小毒。

  归经:胃、大肠经。

  功能;杀虫。

  主治与应用:

  有杀虫作用,主要用治绦虫和蛔虫病。因雷丸所含雷丸素,为驱虫有效成分,在60OC左右即易破坏,故宜生用作丸散剂服。单用或与木香、槟榔、鸟梅等配伍。

  用量:每次3-6克,研末吞服;每天2-3次,连服三天。

  参考资料:

  本品含蛋白酶(雷丸素)及钙、铝、镁等。

  (七) 鹤虱 《新修本草》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天名精的果实。另南鹤虱、天名精实。

  处方用名;鹤虱。

  药用部分;成熟果实。

  性味:苦、辛、平。有小毒。

  归经:脾、胃经。

  功能;杀虫。

  主治与应用:

  多用于蛔虫、蛲虫、绦虫等多种寄生虫病。可单用作成散剂服。亦可配伍苦栎根皮、槟榔等用。如化虫丸。

  用量:3-9克。

  二、驱虫方

  (一) 驱蛔汤《经验方》

  组成:乌梅三枚、胡连3克、槟榔9克。雷丸6克、使君子6克 枳壳5克、白芍9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驱杀蛔虫。

  主治:虫积腹痛,烦躁易怒,口干舌赤,脉弦细数。

  方解:本方是治疗蛔虫证的经验方。方中乌梅安蛔止痛;使君子、雷丸以驱蛔;槟榔杀虫、消积,并行气通便,枳壳行气止痛,白芍养血缓急止痛;胡连能除疳热以清热消积,诸药合用,共凑驱杀蛔虫,止痛之功。

  临床应用:

  本方主治蛔虫证。如积热明显者,可加连翘、栀子;如大便秘结者,可加芒硝、大黄等;兼有食积者,可再加山楂、麦芽、鸡内金等消导药。

  (二) 胆蛔汤《经验方》

  组成:榧子肉15克、使君子12克、槟榔18克、乌梅五枚、苦栋根皮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驱蛔止痛。

  主治:胆道蛔虫,亦可治肠道蛔虫,蛔虫性肠梗阻。

  方解:本方为治疗胆道蛔虫证的经验方。方中乌梅味酸能安蛔止痛,使君子、苦栋根皮,榧子肉均为驱蛔虫的要药,各药合用则驱虫力更大,槟榔杀虫消积,兼能行气通便,共成驱虫止痛的方剂。

  临床应用:

  1.本方治证以胆道蛔虫证为主,以腹中钻痛或绞痛,呕吐等为主症。

  2.如腹痛甚,可加木香,枳壳以行气止痛;兼有发热,可加黄连或黄柏以清热;大便秘结,可加枳实,玄明粉以攻下通便。

  3.本方对蛔虫性肠梗阻有一定的疗效,但应密切注视病情,做好多种准备,如服药多次未见好转,应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三) 乌梅丸《伤寒论》

  组成:乌梅500克、细辛180克 干姜300克 当归120克 附子180克 桂枝180克 黄柏180克、黄连500克 人参180克 蜀椒120克。

  用法;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打匀,烘干或晒干,研成末,加密制丸,每服10克,日一至三次,空腹温开水送下。或水煎服(用量以病情酌定)。

  功用:安蛔止痛。

  主治:胃热肠寒的蛔厥证。症见腹痛时作,烦闷呕吐,得食则呕,甚至呕出蛔虫,手足厥冷,亦可治久痢及反胃呕吐。

  方解:本方是治疗蛔厥的主方。方中以乌梅味酸能制止蛔虫蠕动,为主药;蜀椒、细辛能驱虫,且治脏寒、黄连、黄柏苦能下蛔,清泄胃热均为辅药;并配合姜、桂、附以温脏祛寒,参、归补养气血,以为佐使。此方寒热并用,邪正兼顾,对于属寒热错杂而正气虚者,极为适合。

  临床应用:

  1.本方治证以腹痛时作,烦闷呕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为辩证要点。

  2.如无寒证者,可去桂、附;如正气未虚者,可去参、归;腹痛甚者,可酌加广木香,川栋子等行气止痛之药;如大便秘结者,可加槟榔、枳实、玄明粉之类以攻下通便。如酌加使君子,苦栋根皮、榧子等药,则驱虫力更强。

(李秀云)

 

 

上一篇:开窍药和方剂 下一篇:冠心病
自助功能
评论搜索阅读 活动队员求助
    最 新 4 条 评 论     我 来 说 上 两 句 :【查看所有评论】
关 键 字:
发布时间:
排序方式:
显示条数:
关键字模式:
搜索内容:
 
发 布 求 助 信 息 注 意 :

1.〖无需注册〗便可以在该区发表你的求助信息。

2.所有发布的求助信息会在7个工作日内审核。

3.本队提供的任何信息,均为参考意见,不负法律责任!

  发布求助信息

新活动 回顶部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