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ICP备11076303号  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医疗服务总队 www.gzyld.org.cn
加入医疗队
加入志愿者

位置:GZ医疗队疾病诊疗中医学中医基础

刺灸法


来源:39康复网      作者:39康复网      点击:次      时间:2008-02-24

 

第三节 刺灸法

  针炙法的种类很多,本节介绍常用的针灸法,包括毫针、灸法(附:拔罐法)、三棱针、电针、穴位注射、耳针、头针及针刺麻醉等。

  一、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构造和规格

  毫针临床上选针常以将针刺入腧穴应至之深度,而针身还应露在皮肤上稍许为宜。

  2.选择体位

  为了使患者在治疗中有较为舒适而又能耐久的体位,既便于取穴、操作,又能适当留针,因此在针刺时必须选择好体位。临床常用的有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仰卧位,侧臣位等。对于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昼取卧位,以避免发生晕针等意外事故。

  3.消毒

  包括针具消毒、腧穴部位的消毒和医者手指的消毒。针具可用高压蒸气消毒或75%酒精浸泡30分钟消毒。同时应注意尽可能做到一穴一针。腧穴部位可用75%洒精棉球拭擦消毒,或先用2.5%碘酒棉球擦试后再用洒精棉球涂擦消毒。至于医者手指,应先用肥皂水洗净,再用75%洒精棉球擦拭即可。

  (四)刺法

  1.进针法

  在针刺时,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刺手”,右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称“押手”。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旁,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图10-66)

  ②夹持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腧穴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图10-67)

  ③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食、拇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弛部位的腧穴。(图10-68)

  ④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薄部位的进针,如印堂等。(图10-69)

图10-66 指切进针法

图10-67 夹持进针法

图10-68 舒张进针法

图10-69 提捏进针法

  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在针刺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同一腧穴,由于针刺角度、方向、深度的不同,所产生的针感强弱、方向和疗效常有明显差异。

  ①角度 指进针时的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所的夹角。它是根据腧穴所在位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而定,一般有:

  直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是900角左右垂直刺入。此法适于大部分腧穴。

  斜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0角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在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穴位。

  平刺 即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0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于皮薄肉少的部位,如头部的腧穴等。(图10-70)

图10-70 针刺的角度

  ②深度 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程度。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腧穴各论中已有详述,在此仅根据下列情况作介绍。

  体质:身体瘦弱浅刺,身强体肥者深刺。

  年龄: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宜深刺。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对天突、哑门、风府等穴及眼区,胸背和重要脏器如心、肝、肺等部位的腧穴,尤其要注意掌握好针刺角度和深度。

  3.行针与得气

  行针也叫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而施行的各种刺针手法。得气也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产生得气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有相应的酸、麻、胀、重感,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若没有得气,则医者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无酸、胀、麻、重等感觉。正如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所说“轻滑慢而示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

  得气与否及气至的迟速,不仅直接关系到疗效,而且可以供以窥测疾病的预后。《灵枢·丸针十二原》载:“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这充分说明了得气的重要意义。临床上一般是得气迅速时,疗效较好;得气较慢时效果就差;若不得气,则可能无效。《金针赋》也说“气速效速,气迟效迟”。因此,临床上若刺之而不得气时,就要分析原因,或因取穴不准,手法运用不当,或为针刺角度有误。

  深浅失度。此时就要重新调整针刺部位、角度深度、运用必要的手法,再次行针,一般即可得气。如患者病久体虚,以致经气不足,或因其他病理因素致局部感觉迟钝,

  而不易得气时,可采用行针推气,或留针候气,或用温针,或加艾灸,以助经气的来复,易促使得气,或因治疗,经气逐步得到恢复,则可迅速得气。若用上法而仍不得气者,多为脏腑经络之气虚衰已极。对此,当考虑配合或改用其他疗法。

  行针手法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①基本手法有以下两种:

  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把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图10-71)

上一篇:经络腧穴总论 下一篇:其他疗法
新活动 回顶部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