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GZ医疗队 > 公益纪实 > 民间官方 > 公众视点 >
武汉女医生拒高薪挖角 坚守停产工厂医务室14年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8-28
武汉市第二针织厂已经停产14年了,但厂医务室却一直没关门。李汉薇既是医生、又是药剂师、也是护士,一肩挑三职,一个人撑着这个医务室。她几度拒绝了薪水优厚的工作,同学笑她傻;她曾长期将年幼的儿子反锁在家,家人笑她痴。李汉薇说:“我心里放不下厂里那些下岗了的穷病人,再怎么难,我也要坚持下去!”
李医生就像我们家人一样
说它是医务室,有点勉为其难,实际只是4间简陋的职工寝室。昨日上午,记者来到武昌紫阳街石灰堰110号,走进第二针织厂的医务室。
工厂停产后,医务室数度搬迁,越搬越窄。一张桌子、几条凳子、几张床就将四间房挤得满满当当。虽然房间很简陋,但依然被李汉薇中规中矩地分为诊断室、药房、注射室。
李汉薇说,每天上午是她最忙的时候,来看病的人特别多。看病、发药、打点滴,全都需要她来做。
记者在医务室看到,每隔数分钟,身着白大褂的李汉薇就要从诊断室快步走出来,跑到药房拿药,然后又转到注射室给病人打针。“忙的时候,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尽管如此,李汉薇始终面含微笑。
在诊疗中,李汉薇能准确叫出每一个病人名字。83岁的退休工人陈先元说:“李医生就像我们家人一样!”
在医务室内,正在打点滴的王利明激动地说:“李医生是我们家的恩人!”她说,如果没有李汉薇,她的母亲早就没命了。
1999年4月,王利明的母亲因患有糖尿病,身体出现溃烂。家人将她送到附近的大医院,没有住几天,医院就让母亲转院。无奈之下,家人求助李医生。
第二天,李汉薇就来到王利明母亲家,仔细用药品擦拭她溃烂的身体。此后连续一个月,李汉薇都会趁午休骑着自行车过来治疗。患者病情很快出现好转,一年后就稳定下来。
家住武昌卧佛庵的周凤先是厂里一名老工人。她说,老伴张炳林去世前一晚,她深夜打电话给李医生,李医生二话没说,从被窝里爬了起来,迅速赶到她家,为老伴做临终关怀治疗,让老伴安心地走了。“她就是我的亲闺女!”75岁的田腾秀老人拉着记者的手,不停夸奖李汉薇。田腾秀每年冬天都会来打点滴,因医务室比较冷,李医生每次都给她准备了一个装着热水的瓶子,让她焐手。
第二针织厂的职工,几乎无人不知李汉薇,他们说,李医生是一位与病人贴心的好医生,不管大病小病,他们都找她看。
记者在李汉薇家中采访时发现,她家电话旁边有一个日记本,上面记满了电话。李汉薇说,大部分是厂里重症病人的电话,“以便及时了解病人情况。”
为了厂里的工友,她坚守14年
“她几乎把自己一辈子奉献给了厂医务室!”武汉市第二针织厂厂长肖坦昌说。
李汉薇今年54岁,出身于医学世家。1982年,她来到厂医务室工作,现在是西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肖坦昌介绍,1994年,武汉市第二针织厂全面停产,800余人退休,800余人下岗。热闹的厂房一下子寂静了,原本有20余名医护人员的医务室只剩下李汉薇一个人。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李汉薇动了想走的心思,有同学请她到南京一家医院工作。“我能让你赚到比在武汉多得多的钱!”同学向她拍胸脯承诺。
一边是工作了十几年的厂子,一边是高薪诱惑,摆在李汉薇面前的似乎是一道难解的选择题。
无意之中,李汉薇将这个难题透露给了常在她这看病的职工白金荣。“李医生要走了!”消息顿时在厂里传开了。
一天清早,工友文本连带着数名病友来到医务室,一把拉住她:“李医生,你不能走!”看着他们真诚的眼神,李汉薇动摇了。此时,工厂负责人也找到她,恳请她留下。“要是我走了,医务室就不存在了,厂里几百号人到哪里去看病啊?”思来想去,李汉薇最终决定不走。
李汉薇失去了金钱,却收获了感动。经常会有病人送一包糖、一朵花给她。礼物虽然很轻,感情却很真。去年大年初二,身患乳腺癌的刘巧云在去世前,还专门嘱托家人,一定要代她感谢李医生。在刘巧云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李医生每天上门治疗,给予了她莫大的安慰。
李汉薇说,回想那些年,自己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了。爱人在部队工作,不能照顾家里,她一人边上班,边照顾年幼的儿子。有时工作太忙,她就会将儿子锁在家里。有天下午,她赶着去抢救病人,将儿子扔在家里。等到第二天早上赶回家时,饥饿难耐的儿子竟喝了10瓶汽水,那一刻,她眼泪夺眶而出。
她每月只拿千元左右的工资
记者了解到,李汉薇每个月只能拿到1000元左右的工资。就在上一周,又有同学找到她,以月薪万元聘请她到广西北海管理一家医院,但她仍然婉拒了。她的心里,实在放不下厂里那些下岗的工友们。
在采访中,厂里职工给记者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去年10月28日早晨,李汉薇骑车上班经过长虹桥时,被车撞昏死过去。当时,她的衣袋里还放着厂里病人的病历。住院时,工友们排着队来看她,让李汉薇感动得直流眼泪。想着医务室没人照看,她提前出院了。
对医务室的未来,很多工友担心。厂长肖坦昌说,现在针织厂的条件很差,每个月只能给医务室报销3000元药费。对于全厂千多号人来说,这无疑是杯水车薪。
李汉薇总是想法多买一些便宜而又实用的药品回来。她说:“多买些药,也就能多给病人治病。”
李医生就像我们家人一样
说它是医务室,有点勉为其难,实际只是4间简陋的职工寝室。昨日上午,记者来到武昌紫阳街石灰堰110号,走进第二针织厂的医务室。
工厂停产后,医务室数度搬迁,越搬越窄。一张桌子、几条凳子、几张床就将四间房挤得满满当当。虽然房间很简陋,但依然被李汉薇中规中矩地分为诊断室、药房、注射室。
李汉薇说,每天上午是她最忙的时候,来看病的人特别多。看病、发药、打点滴,全都需要她来做。
记者在医务室看到,每隔数分钟,身着白大褂的李汉薇就要从诊断室快步走出来,跑到药房拿药,然后又转到注射室给病人打针。“忙的时候,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尽管如此,李汉薇始终面含微笑。
在诊疗中,李汉薇能准确叫出每一个病人名字。83岁的退休工人陈先元说:“李医生就像我们家人一样!”
在医务室内,正在打点滴的王利明激动地说:“李医生是我们家的恩人!”她说,如果没有李汉薇,她的母亲早就没命了。
1999年4月,王利明的母亲因患有糖尿病,身体出现溃烂。家人将她送到附近的大医院,没有住几天,医院就让母亲转院。无奈之下,家人求助李医生。
第二天,李汉薇就来到王利明母亲家,仔细用药品擦拭她溃烂的身体。此后连续一个月,李汉薇都会趁午休骑着自行车过来治疗。患者病情很快出现好转,一年后就稳定下来。
家住武昌卧佛庵的周凤先是厂里一名老工人。她说,老伴张炳林去世前一晚,她深夜打电话给李医生,李医生二话没说,从被窝里爬了起来,迅速赶到她家,为老伴做临终关怀治疗,让老伴安心地走了。“她就是我的亲闺女!”75岁的田腾秀老人拉着记者的手,不停夸奖李汉薇。田腾秀每年冬天都会来打点滴,因医务室比较冷,李医生每次都给她准备了一个装着热水的瓶子,让她焐手。
第二针织厂的职工,几乎无人不知李汉薇,他们说,李医生是一位与病人贴心的好医生,不管大病小病,他们都找她看。
记者在李汉薇家中采访时发现,她家电话旁边有一个日记本,上面记满了电话。李汉薇说,大部分是厂里重症病人的电话,“以便及时了解病人情况。”
为了厂里的工友,她坚守14年
“她几乎把自己一辈子奉献给了厂医务室!”武汉市第二针织厂厂长肖坦昌说。
李汉薇今年54岁,出身于医学世家。1982年,她来到厂医务室工作,现在是西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肖坦昌介绍,1994年,武汉市第二针织厂全面停产,800余人退休,800余人下岗。热闹的厂房一下子寂静了,原本有20余名医护人员的医务室只剩下李汉薇一个人。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李汉薇动了想走的心思,有同学请她到南京一家医院工作。“我能让你赚到比在武汉多得多的钱!”同学向她拍胸脯承诺。
一边是工作了十几年的厂子,一边是高薪诱惑,摆在李汉薇面前的似乎是一道难解的选择题。
无意之中,李汉薇将这个难题透露给了常在她这看病的职工白金荣。“李医生要走了!”消息顿时在厂里传开了。
一天清早,工友文本连带着数名病友来到医务室,一把拉住她:“李医生,你不能走!”看着他们真诚的眼神,李汉薇动摇了。此时,工厂负责人也找到她,恳请她留下。“要是我走了,医务室就不存在了,厂里几百号人到哪里去看病啊?”思来想去,李汉薇最终决定不走。
李汉薇失去了金钱,却收获了感动。经常会有病人送一包糖、一朵花给她。礼物虽然很轻,感情却很真。去年大年初二,身患乳腺癌的刘巧云在去世前,还专门嘱托家人,一定要代她感谢李医生。在刘巧云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李医生每天上门治疗,给予了她莫大的安慰。
李汉薇说,回想那些年,自己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了。爱人在部队工作,不能照顾家里,她一人边上班,边照顾年幼的儿子。有时工作太忙,她就会将儿子锁在家里。有天下午,她赶着去抢救病人,将儿子扔在家里。等到第二天早上赶回家时,饥饿难耐的儿子竟喝了10瓶汽水,那一刻,她眼泪夺眶而出。
她每月只拿千元左右的工资
记者了解到,李汉薇每个月只能拿到1000元左右的工资。就在上一周,又有同学找到她,以月薪万元聘请她到广西北海管理一家医院,但她仍然婉拒了。她的心里,实在放不下厂里那些下岗的工友们。
在采访中,厂里职工给记者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去年10月28日早晨,李汉薇骑车上班经过长虹桥时,被车撞昏死过去。当时,她的衣袋里还放着厂里病人的病历。住院时,工友们排着队来看她,让李汉薇感动得直流眼泪。想着医务室没人照看,她提前出院了。
对医务室的未来,很多工友担心。厂长肖坦昌说,现在针织厂的条件很差,每个月只能给医务室报销3000元药费。对于全厂千多号人来说,这无疑是杯水车薪。
李汉薇总是想法多买一些便宜而又实用的药品回来。她说:“多买些药,也就能多给病人治病。”
上一篇:志愿者精神遍中华 下一篇:44岁工程师无1分存款 死后仅留20年捐款单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