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GZ医疗队 > 义工技能 > 活动游戏 > 团队 >
国企薪资改革:回归人员激励(2)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7-25
工作角色、服务年限、用工形式、任职素质等要素不同,一般员工的需求特点就会有所不同,因而对"内部公平"认知的角度和内涵也会有所不同。老员工倾向于跟新员工比历史贡献,辛辛苦苦把企业拉扯大,却长期拿着低工资;新员工却因为与市场接轨,一起步就很高,这公平吗?新员工跟老员工比任职素质,人力资本投资大,岗位胜任度高,薪资拿高一点,怎么不公平?一线的业务部门员工,习惯于跟职能部门员工做比较,前者通常认为是自己“养”着后者,若是职能员工薪资偏高,就会感到不公平。低层级员工不跟高层级员工比素质,而是看薪资差距的倍数,如果倍数过高,理所当然不公平。正式工、合同工、临时工之间,也会在比较中去判断公平与否。
基于上述分析,一般员工薪资改革的关键在于把握员工在“内部公平”方面最强烈的诉求点,以及把握不同员工群体的不同诉求点,以此牵引薪资政策的制定和推行。企业需要聚焦的问题是:对于国企员工而言,他们心目中的公平标准是什么?最看重的公平要素是什么?公平与公开、公正的关系是什么?他们对薪资差距的承受度究竟有多大?如何更好地满足或引导员工的公平诉求?薪资改革方案是否兼顾各类员工的公平性?是否会导致某类员工强烈的不公平感?
具体到薪资改革方案的设计,需在以下方面慎重考虑:薪资改革如何与企业改制工作协调一致?新老员工是采用统一的体系,还是“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员工薪资如何构成?是否考虑资历或工龄要素?如果认可老员工的历史贡献,发放相应的额外津贴,津贴的数额和方式怎么样才算合适?薪资等级如何划分?不同岗位级别的薪资差距倍数如何确定?一个薪资级别的中位值、最大值、最小值,拉开多大差距才算合适?同一岗位上不同素质的员工,其固定薪资拉开多大差距才算合适?浮动薪资比例如何设计?同一岗位上素质相近的员工,其浮动薪资拉开多大差距才算合适?
薪资改革关系到企业所有人员的切身利益,处理得不好,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还会损害组织气氛和员工士气。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加强前期调研,深刻理解文化。从本人、上级管理者、同事等多个侧面,从国家政策、当地生活环境、同行通常做法等多个角度,实施周密细致的访谈与调查活动,把握人员的需求特点、公平诉求及心理承受度。了解国企的历史和传统,深刻理解国企的特定文化,掌握国企人员最关心什么、最担心什么,做到历历在目、胸有成竹。
二是关注细微差别,慎用先进技术。薪资方案设计,看似技术性问题的处理,但技术应用不能脱离国企的管理背景,国外的先进技术不一定适合当前国企的实际。技术,甚至技术语言上的微小差别,都会给企业人员带来不同的感受。一定要在深刻理解国企文化的基础上,选择最合适的可操作的技术解决方案。
三是坚持“三公原则”,避免暗箱操作。只有标准公开、规则透明、程序公正,才能保证薪资方案的合理性和公平性,薪资改革才可能顺利实施。从具体操作上,由人力资源、工会、组织、宣传等部门组成工作小组,发动各层级人员参与到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否则,薪资改革难免会有暗伤,如果消化不掉,随时可能复发。
薪资改革,并不是简单的制度调整。薪资改革的目的,是激励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薪资改革的根本原则是“人为本”,其重心应放在分析和把握人员的特点和需求上。面对国企及人员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敏感性,薪资改革必须全面系统地思考,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文化、人员观念、管理基础不是一天能改变的,薪资改革若要真正回归到人员激励,需要付出持久和艰巨的努力。
国企的改制改革固然重要,国企经营者本身的素质则也很关键。国企高管人员的素质,不仅包括职业化意识和作风,也不仅包括专业化管理知识和技能,还包括责任心、进取心和事业心。
国企高管人员的薪资改革,不能盲目照搬国外企业的所谓先进经验,而必须结合国企特点及政策环境,创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传统工资管理模式重级别轻贡献、重学历轻能力、重经验轻素质,这些内向型的特点,也强化了国企员工对内部公平感的关注度。
<
上一篇:EVA经济增加值与医院知识型人才的激励 下一篇:学学拿破仑的“精神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