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ICP备11076303号  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医疗服务总队 www.gzyld.org.cn
加入医疗队
加入志愿者

位置:GZ医疗队义工技能活动游戏团队

不合作:大企业的通病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7-25

    索尼的新任老板、出生在英国威尔士的霍华德·施均格(Howard Stringer)爵士已向这种现象宣战。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新任行政总裁约翰·麦晋桁(John Mack)发誓要消除这种现象。令美国情报系统丢尽脸面的是,他们中间也不乏这种现象。你所在的机构恐怕也充斥着这种现象。

    这种现象究竟是什么?那就是“各自为政现象”,也就是不同分部或不同部门之间宁可彼此争斗,也不愿与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就任何事务展开合作。

    这并非新现象。自从我们的祖先最初尝试团队协作时起,争夺地盘和内部争斗就比比皆是。但派系只在大型的现代化组织中才会大量滋生。跨国公司、公共政府部门和大学似乎尤其严重。不消说,报纸也无法幸免。

    在多数时间里,派系之争不过是另一种可以克服的,或在更多情况下是一种可以规避的障碍。然而,在有些情况下,派系之争如此激烈,可以导致整个机构陷于瘫痪。因此,调查2001年“9/11”恐怖袭击的由两党组成的一个美国委员会得出结论说,如果美国各情报机构当初愿意互相共享信息,本可以避免发生那场袭击。

    与之类似的是,在应对卡特里娜飓风(Hurricane Katrina)初期出现的混乱无序、协调不力的局面,就是“各自为政现象”发挥作用的体现。新奥尔良(New Orleans)市长雷#纳金(Ray Nagin)的话令人难忘:“简直是他妈的一帮无头苍蝇。”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各自为政始于追求高效率。正如亚当•斯密(Adam Smith)所指出的,将工作划分为几大块后由专门人员分工完成,会做得更快。在现代公司中,销售由自信和外向的人负责,精通运算的人负责财务,工程人员专注于产品开发和制造。

    然而,虽然劳动分工能够提高生产率,但也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本周,某大公司行政总裁向我抱怨说,她公司的工程设计人员很少与一线销售人员交流,这样他们就很少去拜访客户。让这些沉默寡言的人员与其他人实现沟通、并最终实现与他人合作,是她工作中的首要议题之一。

    从某些程度而言,这种机构安排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我们有必要牢记,只有专业人员共享信息、协同合作,组织才能实现其最终目标,无论是生产别针、打击恐怖主义还是向洪水灾民提供援助。按照管理学术语,工作主要由各职能部门完成,但价值是通过“跨职能部门流程”提供给客户的。举例来说,订单从销售部门、生产部门、交付部门再到财务部门的流程,就是跨职能流程。

    企业高级主管目前已对“各自为政现象”感到忧虑,因为缺乏合作导致的成本正在上升。在全球经济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各行业企业年复一年地面临着提高效率的压力。容易削减的成本已经削减完毕。取得新的进展需要从基本原理着手重新设计产品和流程,这只有在所有部门协调一致参与其中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索尼和摩根士丹利等拥有多个分部的大型公司,面临着在不同的业务部门之间寻找交叉销售机会和协同效应的更大挑战。如果不是为了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同一家公司拥有多个业务部门还有什么意义吗?

    公共部门也无法摆脱这些压力。政府不愿加征税收,但选举人却要求公共部门提高服务标准,唯一的解决方案是: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方式是使政府各部门开展更有效的协作,即英国首相布莱尔(Tony Blair)喜欢说的“协作政府”(joined-up government)。

    同时,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外包和协作的兴起使善于与他人协作的组织获得了潜在竞争优势。长于第一时间杜撰时髦词汇的公司战略学究们,将这一优势称为“关系资本”(relational capital)。内部不同部门各自为政、内斗不断的组织无疑是糟糕的合作伙伴。你尽可以把这句话看作无稽之谈。但美国企业界管理层已经在认真考虑这一理念。

    既然“各自为政现象”是如此的一大弊病,那它为何难以消除?因为这种现象和病毒一样,都是自然生成的。你不妨试一试:让任何一群有着正常防范心理、缺乏安全感的人们合作从事一个项目,然后你站在一旁,静观“各自为政现象”的出现。我们的这种由复杂的大型组织构成的社会就是滋生“各自为政现象”的理想温床。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