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GZ医疗队 > 义工技能 > 活动游戏 > 营销 >
品牌碰撞及解决之道:警惕“攻击性传播”登堂入室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8-22
攻击性传播原本是个异类,并不为人知也未被人接纳,比如遥远年代的牙膏市场的对比式广告,其实就是攻击性传播的雏形,但其时攻击性传播只被视为一种异类,并未引起太多人注意。但目前攻击性传播的大面积蔓延,大有登堂入室之情状。更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对攻击性传播的态度也有了质的转变,从一开始的拒绝到暧昧地支持再到明确地支持。笔者最近在某著名跨国公司的一份竞标书上看见这样一行字:此份文件的目的,在于聘请一个专业的公关机构,来支持未来几年我们公司“进攻性”的公关项目。而一直以“人和精神”著称的LG集团,也曾在其新年致辞里明确表示:今后将会增加一些进攻经营。
PFT品牌研究室认为,虽说因果相连,但攻击性传播作为一个正常的传播手段,本身并无任何罪过可言,真正应该予以批判的是那些品质低下、手段卑劣的操盘手。相形之下,找到一条规范实施攻击性传播的道路,无疑更有意义。你该如何防御来自于竞争对手的攻击,又该如何制定内涵健康、可以磊落示人的攻击性传播?
事件:
“年度大片”:
中国联通“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在2003年底和2004年初,在网络上盛传的一则音频文件《年度大片》,成了中国联通“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则以香港热门电影《无间道》为蓝本而巧妙改编的文件,于轻松诙谐之中,将中国联通CDMA移动通讯服务的种种不成熟和弊端,进行了夸大化的处理。由于《年度大片》巧妙地嫁接到《无间道》的场景之中,又赋予了其一个全新的生活化情节,因此具备一定的可信度,较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共鸣。因此,它对中国联通的品牌伤害是显而易见的,
坊间据传中国联通亦进行了反击,不过笔者并未有幸得见。但由此足见,该《年度大片》已造成了事实上的攻击效果。好在这场引起巨大反响的攻击性传播,始终保持在道德底线之上,当事双方都保持了必要的克制。除了见招拆招之外,并没有使用更卑劣的手段,也未冲冠一怒,将之引爆成一个更大的行业危机。这使得我们在回味这则案例时,竟然有些许的赞赏,尽管我们也遗憾地看到,中国联通在其中受到不小的伤害。
“连想,都不要想”:
元庆很生气,后果不严重
联想集团高调宣布鲸吞IBM的PC业务,不亚于在全球IT市场投掷了一颗重磅炸弹。焦点之中的联想集团不仅是风光无限,同时也必须面对来自社会各界的质疑。更要命的是,联想集团于此时还遭遇了竞争对手的侧翼攻击。在台湾,惠普在媒体上打出了大幅以“连想,都不要想”为主题的攻击性广告。由于“联想”与“连想”谐音,因此该广告的攻击可谓赤裸裸毫不掩饰,大有公然挑衅之势。情急之下,就连一向温文尔雅的联想少帅杨元庆,也终于难捺心中之火,公开表达了自己的雷霆之怒。然而就在业界准备坐看联想、惠普龙虎斗的时候,这桩口水官司却因为惠普表示了适度的歉意而和解。
让人玩味的是,一直都强调恪守“惠普之道”的惠普,为何一反常规地拿起攻击对手的武器。难道仅仅是一次所谓的冲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业界人士认为,由“联想+IBM”整合而成的新联想,其综合实力已对惠普的市场地位形成了巨大威胁,这就是为什么惠普一反“竞合之道”的本质原因。好在毕竟是纵横业界的巨擘级企业,惠普的及时清醒再加上联想集团的无暇旁顾,才使得它没有机会去品尝“冲动的惩罚”。
蒙牛惊魂:
谁敢陷害成长冠军?
发生在蒙牛身上的攻击性传播,是笔者所知最为惊心动魄也是最为云山雾罩的案例。之所以惊心动魄,是因为的确有一家卷入其中的品牌传播机构遭遇牢狱之灾。之所以云山雾罩,则是因为至今公众仍不明晰到底是谁在陷害蒙牛。谁敢陷害蒙牛这支成长冠军,公众只有猜测的权利。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只有蒙牛的“一家之言”,这次攻击性传播的所展现出来的整个事件原貌,也并不那么令人信服。
原此次事件的真实原貌,无疑是艰难的。根据公开的材料以及蒙牛总裁牛根生的媒体专访,这次令蒙牛惊魂的事件,大致脉络如下:2003年6月,蒙牛竞争对手XX公司出资600万扶持北京XX品牌传播公司,对蒙牛实施虚假新闻诽谤。最终蒙牛通过有关部门和公安机关的配合,成功将该团伙破获。但最终蒙牛以德报怨,未对竞争对手XX公司提出诉讼,而是希望其下不为例。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蒙牛确实遭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攻击性传播。但由于只有蒙牛的“一家之言”,事件的其他各方均处于“失语”状态,因而该事件也有不少让人生疑之处。首先让人生疑的是处理结果。如果真如蒙牛所言,其竞争对手XX公司已经牵涉新闻诽谤和不正当竞争,这显然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在这种情况下,对XX公司的处理,无疑蒙牛已不占话语权的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应是国家机关。也正因如此,蒙牛的“以德报怨”似乎根本就无从谈起,反而倒有包庇同行的嫌疑。
其次,蒙牛尽管一直强调自己是“以德报怨”,但却多次在采访中蓄意暗示XX公司所指。我们不妨援引一段牛根生接受某媒体采访时所说的话:“草原品牌是一块,蒙牛和XX公司各一半,XX公司道歉损毁的不仅仅是XX公司品牌,而且是大家的品牌,所以不用道歉。6000万也不是一个小数目,蒙牛的员工大部分都是从XX公司过来的,就当这6000万是蒙牛为员工交学费了。”如此丰富而明确的信息,XX公司所指已经昭然若揭。欲说还休,蒙牛为什么心态如此复杂?作为旁观者,我们无法洞悉这一切的真正缘由。但有一个事实是可以判断的,那就是在这个事件中,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