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GZ医疗队 > 义工技能 > 心理学 > 现代价值 >
中国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
来源:未知 作者:seagull8111 点击:次 时间:2013-05-21
699万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
还有几天,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要离校了。今年是自1949年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99万人。然而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尽管大学毕业生比去年增加19万人,招聘岗位与往年相比却下降大概15%。这一增一减,使得今年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截至目前,2013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放眼一线城市,北京就业率不足三成,上海不足三成,广东不足五成。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最难就业季”?
就业难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如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是越来越大。最近,中国国内做了一个社会调查,就是问大学生:你认为,什么因素能决定你能找到好的工作?将近50%的大学生回答说是“要靠关系”——就是如果谁有关系,谁有门道,谁就最有可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而选择“有能力”、“有创新精神”、“敢开拓”等因素的最多也不超过18%。如果一个大学生,看到学习成绩和能力远不如他的同班同学,最后因为有关系,有“门道”,而去了一个好单位,一下生活从物质上比自己优越了好多倍。他该如何感想?
以文科的法学专业为例,如果你是大学生,要是没有过硬的社会关系,想进法院、检察院是很难的,即便能进去,也未必有编制,可能也仅仅是一名临时工,干法警、打字员之类非智力业务,把你划归到工勤人员。这还算很不错的,有相当一部分却去了与“法律”或者“法学”更为遥远的地方,什么超市收银台、中小学校保安,还有的去了麦当劳、肯德基,说不定还会遇到在那里打工的母校学弟学妹。不过,这也总算找到了一份“工作”,总算给其毕业学校上报“就业率”做出了“很大贡献”!
对那些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来说,相对于名校学生更是觉得自己“出身不好”,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叫“三没”:没个好学校、没个好爸爸、没个好户口。这种悲观加剧了在农村“读书无用论”抬头。时下,非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面临就业难,许多农村大学生不得不去做初中生也能做的掏粪工、油漆工等。农村父母省吃俭用花十大几万元钱培养出一名大学生,没想到毕业后就是失业,以致有的母亲看到孩子找不到工作后“气愤得喝药自杀”。即使能找到工作的,其起薪还不如农民工。你说“大学还有什么读头”?
扩招与延迟就业的相互矛盾
如今中国的大部分高校,面对经费不足的通常做法,就是提高学生收费,或巧立名目乱收费,于是点招、转专业、转学均须高价,使相当一部分家庭承受能力已经达到极限。加上某些高校在明摆着的利益驱动下,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不顾自己的办学能力,纷纷开设“短、平、快”、能取得较高经济收益的“热门”专业,不仅造成了部分专业“人才”的粗制滥造,而且连续多年的高校迅速扩招,使大学生平均素质无可奈何的普遍下降,中国老百姓在高校收费大幅度提高的同时,收获的却是大学毕业生“含金量”降低,这无疑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而面对扩招带来的“就业难”,前几年相关部门推出了“延迟就业”的“药方”。但这终归是特殊时期的缓解之策,在最初几年,这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部分大学毕业生可以推迟两年、三年再毕业找工作,可是,时间一久,这些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积累的问题就显现出来。首先,学校所能雇用的毕业生毕竟有限,不可能每年都能留下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其次,即便能留在学校暂时工作,两三年后他们依然要走向社会,到时会不会与当年毕业的大学生抢饭碗,还是个问号。如果这种发展教育的思路不变,我国大学毕业生年年都会是最难就业年。
大学教育到了该注重质量的时候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怪圈: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学生抱怨找不到好的工作了,可是另外一方面用人单位,特别是产业界,又抱怨大学毕业生不好用,没有动手能力,没有工作经验;学生说我很委屈,没有机会实践;学生家长说我花了这么多钱,教育经费越来越高、投资越来越大,可是最后没有多大的收获。政府部门也发现,我们现在产业升级,急需高端的人才,可是我们却面临着人才短缺。
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满足学生的需要、不满足产业的需要,那就是失败的教育,就像一些公司出的产品消费者根本不需要一样,最后这样的公司是一定要关门、一定要破产的。从这个角度看,要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必须着力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大学办出个性和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只有大学形成本校的办学特色,才能避免千校一面、千生一面,才能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动,调节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除此之外,户籍制度也给中国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不公平待遇。现在很多大学生之所以选择上海、北京一类城市,以及二类城市,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就是离开北京、上海的话就回不来了。所以,不少大学生都聚集在大城市里,这更加加聚了大城市的就业压力。他们宁愿一直“北漂”着,千方百计地在北京找到一个能拿到北京户口的工作机会。
但对于年轻人来讲,有谁心甘情愿去生活到一个被不公正对待的地区,而给自己的下一代的未来的生活造成困难呢?也许中国梦有很多种,但是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他的梦想第一个就是教育的公平,第二个就是在初次入职,第一次去就业的时候起点的公平,这应该是一个大学毕业生最简单的“中国梦”。(文/风青杨)
文/风青杨
版权声明
还有几天,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要离校了。今年是自1949年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99万人。然而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尽管大学毕业生比去年增加19万人,招聘岗位与往年相比却下降大概15%。这一增一减,使得今年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截至目前,2013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放眼一线城市,北京就业率不足三成,上海不足三成,广东不足五成。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最难就业季”?
就业难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如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是越来越大。最近,中国国内做了一个社会调查,就是问大学生:你认为,什么因素能决定你能找到好的工作?将近50%的大学生回答说是“要靠关系”——就是如果谁有关系,谁有门道,谁就最有可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而选择“有能力”、“有创新精神”、“敢开拓”等因素的最多也不超过18%。如果一个大学生,看到学习成绩和能力远不如他的同班同学,最后因为有关系,有“门道”,而去了一个好单位,一下生活从物质上比自己优越了好多倍。他该如何感想?
以文科的法学专业为例,如果你是大学生,要是没有过硬的社会关系,想进法院、检察院是很难的,即便能进去,也未必有编制,可能也仅仅是一名临时工,干法警、打字员之类非智力业务,把你划归到工勤人员。这还算很不错的,有相当一部分却去了与“法律”或者“法学”更为遥远的地方,什么超市收银台、中小学校保安,还有的去了麦当劳、肯德基,说不定还会遇到在那里打工的母校学弟学妹。不过,这也总算找到了一份“工作”,总算给其毕业学校上报“就业率”做出了“很大贡献”!
对那些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来说,相对于名校学生更是觉得自己“出身不好”,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叫“三没”:没个好学校、没个好爸爸、没个好户口。这种悲观加剧了在农村“读书无用论”抬头。时下,非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面临就业难,许多农村大学生不得不去做初中生也能做的掏粪工、油漆工等。农村父母省吃俭用花十大几万元钱培养出一名大学生,没想到毕业后就是失业,以致有的母亲看到孩子找不到工作后“气愤得喝药自杀”。即使能找到工作的,其起薪还不如农民工。你说“大学还有什么读头”?
扩招与延迟就业的相互矛盾
如今中国的大部分高校,面对经费不足的通常做法,就是提高学生收费,或巧立名目乱收费,于是点招、转专业、转学均须高价,使相当一部分家庭承受能力已经达到极限。加上某些高校在明摆着的利益驱动下,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不顾自己的办学能力,纷纷开设“短、平、快”、能取得较高经济收益的“热门”专业,不仅造成了部分专业“人才”的粗制滥造,而且连续多年的高校迅速扩招,使大学生平均素质无可奈何的普遍下降,中国老百姓在高校收费大幅度提高的同时,收获的却是大学毕业生“含金量”降低,这无疑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而面对扩招带来的“就业难”,前几年相关部门推出了“延迟就业”的“药方”。但这终归是特殊时期的缓解之策,在最初几年,这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部分大学毕业生可以推迟两年、三年再毕业找工作,可是,时间一久,这些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积累的问题就显现出来。首先,学校所能雇用的毕业生毕竟有限,不可能每年都能留下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其次,即便能留在学校暂时工作,两三年后他们依然要走向社会,到时会不会与当年毕业的大学生抢饭碗,还是个问号。如果这种发展教育的思路不变,我国大学毕业生年年都会是最难就业年。
大学教育到了该注重质量的时候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怪圈: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学生抱怨找不到好的工作了,可是另外一方面用人单位,特别是产业界,又抱怨大学毕业生不好用,没有动手能力,没有工作经验;学生说我很委屈,没有机会实践;学生家长说我花了这么多钱,教育经费越来越高、投资越来越大,可是最后没有多大的收获。政府部门也发现,我们现在产业升级,急需高端的人才,可是我们却面临着人才短缺。
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满足学生的需要、不满足产业的需要,那就是失败的教育,就像一些公司出的产品消费者根本不需要一样,最后这样的公司是一定要关门、一定要破产的。从这个角度看,要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必须着力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大学办出个性和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只有大学形成本校的办学特色,才能避免千校一面、千生一面,才能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动,调节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除此之外,户籍制度也给中国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不公平待遇。现在很多大学生之所以选择上海、北京一类城市,以及二类城市,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就是离开北京、上海的话就回不来了。所以,不少大学生都聚集在大城市里,这更加加聚了大城市的就业压力。他们宁愿一直“北漂”着,千方百计地在北京找到一个能拿到北京户口的工作机会。
但对于年轻人来讲,有谁心甘情愿去生活到一个被不公正对待的地区,而给自己的下一代的未来的生活造成困难呢?也许中国梦有很多种,但是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他的梦想第一个就是教育的公平,第二个就是在初次入职,第一次去就业的时候起点的公平,这应该是一个大学毕业生最简单的“中国梦”。(文/风青杨)
文/风青杨
版权声明
上一篇:什么样的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下一篇:中国人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