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GZ医疗队 > 义工技能 > 心理学 > 现代价值 >
中国式教育究竟给孩子什么样的未来
来源:未知 作者:风清扬 点击:次 时间:2013-06-06
一年一度的高考正在上演,教育又成了热门话题。“虎妈”蔡美儿上月当选本年度《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百人榜,并与各色影响力人物走上红毯。虎妈的红火引爆全球的同时,似乎意味着中国式棍棒教育终于蜚声国际。“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驱赶着中国父母们,在教育资源不均、“择校”仍大行其道的背景下,父母们难免焦虑,湖北高三“吊瓶班”集体注射氨基酸补充营养一事便是明显的例子。父母、考生为在应试教育中拔得头筹渐渐迷失,而孩子们,也因此疲惫不堪。
而另一方面,那些经历了德智体全面考验、终于挤进大学校园的学子们,却早已不再甘心“板凳要做十年冷”的落寞,一边是纷纷踏上行为艺术之路、从做裸模到另类春运的本科生,另一边则是口诛笔伐、誓言要冲破“围城”的研究生……在喧嚣和争议声中,更多的中国人在反思,中国式教育究竟带给了孩子们什么样的未来?
一,用“我还不是为你好”来杀自由;
2011年6月,武汉一位母亲在发布了题为《女儿小升初,我被逼成“变态娘”》的帖子,自称高举着“为了孩子”的大旗、呼喊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逼孩子去培优;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却舍得大把大把的钞票送给培优机构;看到女儿被奥数折磨得内向忧郁,中途无奈放弃,而今面对小升初上名校的重重压力,又全然忘记放弃奥数后女儿重拾快乐的身影,再次把女儿逼入培优班……
“变态娘”的讲述得到了众多父母的共鸣,网友们在感叹无奈的同时,不忘调侃“如今亲妈都成后妈”,在爱的名义下,只能无奈对孩子“残忍”。正如“变态娘”所说,眼睁睁看着孩子疲惫厌倦痛苦,却难以阻止,“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家长们都磨练出了一颗变态的心!”他们为孩子狂想各种未来,在自己根本就不知道通向未来的道路在哪里的情况下,按自己的理解,开始了对孩子的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说,除了虐待生命之外,实际上是一无所获!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家庭都只有1个小孩!于是这个生命就得承载这个家庭的所有希望!孩子一出生许多父母的狂想开始了。他们希望,自己年轻时未能实现的梦想,或者压根儿就是一些不着边际的狂想,能够由自己的子女来实现,如是以爱的名义,一场旷日持久的虐待开始了。刚学会发声就要背唐诗,背口诀,能跑能走的时候,就要被强送去各种培训班学习五花八门的各种本领。
在中国式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下,生命一诞生,就成为了强者的工具,就像贪婪的民间耍猴者得到一只新猴崽!有的甚至到了变态的程度,放弃生活,倾家荡产,不惜代价,甚至灾绝人性的开始了中国式教育。孩子上学以后,学校以爱的名义,把孩子变成了追名逐利的工具。成绩、名次、重点学校、北大、清华成为孩子生活中唯一的目标,为此必须付出一切。按照家长和学校的意志,成为考试的机器。而所有这一切,从来没有人考虑是否是孩子所需要的?
“我们那时候条件差,都没机会念大学,所以你要好好学习,争取上大学深造!”大部分中国家长都是这么想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时候是这样:好好学习,以高分考个好大学。这似乎是中国家长们对孩子们唯一的期待。但考上大学以后呢?“你看我念了大学,有了学历,结果还是没当个象样的官,所以你念完大学,一定要当大官!”这是另外一部分高学历家长的说法。于是,从帮孩子选小学开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拖关系,再进重点中学,然后孩子考上大学了,回家问父母,我应该填报什么志愿啊?这就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恶果:由孩子被动地听家长吩咐,逐渐深化,趋向同化,最后到向家长询问,终于沦为家长实现他们未泯理想的工具。
二,用物质刺激来诱导拜金主义
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刺激这个词语一定并不陌生。据了解,这好象是中国父母们独有的杀手锏:考试成绩全部85分以上,给孩子买飞机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进入前三,奖励100块钱。反此种种,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
道理有时都是相通的,果然又相继出台了所谓“见义勇为奖”等种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制度,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而是一群人的悲哀,甚至反映了在一个法制尚未健全的国度里,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的悲哀。在孩子的心灵里,这是一种变相的拜金主义诱导,也许正是从这一刻起,一道腐败的大幕已经悄悄拉开。
现在,中国的教育模式实际就是一种优胜劣汰的教育──筛选胜利者,淘汰失败者,学校之间激烈竞争,胜利的学校盲目扩充、大量招生,失败的学校生源流失、难以为继,人力资源与财富资源越来越集中在某些优胜的学校,胜利的学校与失败的学校之间的教育水平的差异将越来越大,这将出现什么结局呢?教育决定未来──教育是培养未来社会成员的途径,教育的水平决定学生将来的生存能力,个人的生存能力不仅关系社会的繁荣稳定,而且关系家庭的和睦幸福,家庭的和睦幸福则关系下一代的教育环境,如此循环,无穷无尽,要么是良性循环,,要么是恶性循环。可想而知,如果我们今天为社会提供贫富差异的教育服务,那么明天必将出现一个更加贫富悬殊的未来社会!
三,家长代替孩子做主,扼杀了独立和个性;
对于中国的高中生来说,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就要选择自己的方向或专业,通常都会选择一个能使他们进入名牌大学,选择一个可能他们根本不是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家长会劝他们选一个更有“前途”的专业,或许这个专业他们并不喜欢,一个学生可能会选择会计学,因为他知道这个专业可以让他自己更有可能进入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但是他可能真正爱好的是化学,而且学得很好。
令人感到难过的是,在他们想方设法进入好的学校后,他们不能改变专业,而且毕业后还在这个领域工作,也不会想着寻找机会尝试他们真正想做的事情,这大部分是来自父母的压力。所以通过与教育体制的博弈进入一个名牌大学,中国的学生们整体否定了自己,拒绝了发挥他们最大潜能的机会。
而另一方面,那些经历了德智体全面考验、终于挤进大学校园的学子们,却早已不再甘心“板凳要做十年冷”的落寞,一边是纷纷踏上行为艺术之路、从做裸模到另类春运的本科生,另一边则是口诛笔伐、誓言要冲破“围城”的研究生……在喧嚣和争议声中,更多的中国人在反思,中国式教育究竟带给了孩子们什么样的未来?
一,用“我还不是为你好”来杀自由;
2011年6月,武汉一位母亲在发布了题为《女儿小升初,我被逼成“变态娘”》的帖子,自称高举着“为了孩子”的大旗、呼喊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逼孩子去培优;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却舍得大把大把的钞票送给培优机构;看到女儿被奥数折磨得内向忧郁,中途无奈放弃,而今面对小升初上名校的重重压力,又全然忘记放弃奥数后女儿重拾快乐的身影,再次把女儿逼入培优班……
“变态娘”的讲述得到了众多父母的共鸣,网友们在感叹无奈的同时,不忘调侃“如今亲妈都成后妈”,在爱的名义下,只能无奈对孩子“残忍”。正如“变态娘”所说,眼睁睁看着孩子疲惫厌倦痛苦,却难以阻止,“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家长们都磨练出了一颗变态的心!”他们为孩子狂想各种未来,在自己根本就不知道通向未来的道路在哪里的情况下,按自己的理解,开始了对孩子的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说,除了虐待生命之外,实际上是一无所获!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家庭都只有1个小孩!于是这个生命就得承载这个家庭的所有希望!孩子一出生许多父母的狂想开始了。他们希望,自己年轻时未能实现的梦想,或者压根儿就是一些不着边际的狂想,能够由自己的子女来实现,如是以爱的名义,一场旷日持久的虐待开始了。刚学会发声就要背唐诗,背口诀,能跑能走的时候,就要被强送去各种培训班学习五花八门的各种本领。
在中国式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下,生命一诞生,就成为了强者的工具,就像贪婪的民间耍猴者得到一只新猴崽!有的甚至到了变态的程度,放弃生活,倾家荡产,不惜代价,甚至灾绝人性的开始了中国式教育。孩子上学以后,学校以爱的名义,把孩子变成了追名逐利的工具。成绩、名次、重点学校、北大、清华成为孩子生活中唯一的目标,为此必须付出一切。按照家长和学校的意志,成为考试的机器。而所有这一切,从来没有人考虑是否是孩子所需要的?
“我们那时候条件差,都没机会念大学,所以你要好好学习,争取上大学深造!”大部分中国家长都是这么想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时候是这样:好好学习,以高分考个好大学。这似乎是中国家长们对孩子们唯一的期待。但考上大学以后呢?“你看我念了大学,有了学历,结果还是没当个象样的官,所以你念完大学,一定要当大官!”这是另外一部分高学历家长的说法。于是,从帮孩子选小学开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拖关系,再进重点中学,然后孩子考上大学了,回家问父母,我应该填报什么志愿啊?这就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恶果:由孩子被动地听家长吩咐,逐渐深化,趋向同化,最后到向家长询问,终于沦为家长实现他们未泯理想的工具。
二,用物质刺激来诱导拜金主义
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刺激这个词语一定并不陌生。据了解,这好象是中国父母们独有的杀手锏:考试成绩全部85分以上,给孩子买飞机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进入前三,奖励100块钱。反此种种,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
道理有时都是相通的,果然又相继出台了所谓“见义勇为奖”等种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制度,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而是一群人的悲哀,甚至反映了在一个法制尚未健全的国度里,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的悲哀。在孩子的心灵里,这是一种变相的拜金主义诱导,也许正是从这一刻起,一道腐败的大幕已经悄悄拉开。
现在,中国的教育模式实际就是一种优胜劣汰的教育──筛选胜利者,淘汰失败者,学校之间激烈竞争,胜利的学校盲目扩充、大量招生,失败的学校生源流失、难以为继,人力资源与财富资源越来越集中在某些优胜的学校,胜利的学校与失败的学校之间的教育水平的差异将越来越大,这将出现什么结局呢?教育决定未来──教育是培养未来社会成员的途径,教育的水平决定学生将来的生存能力,个人的生存能力不仅关系社会的繁荣稳定,而且关系家庭的和睦幸福,家庭的和睦幸福则关系下一代的教育环境,如此循环,无穷无尽,要么是良性循环,,要么是恶性循环。可想而知,如果我们今天为社会提供贫富差异的教育服务,那么明天必将出现一个更加贫富悬殊的未来社会!
三,家长代替孩子做主,扼杀了独立和个性;
对于中国的高中生来说,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就要选择自己的方向或专业,通常都会选择一个能使他们进入名牌大学,选择一个可能他们根本不是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家长会劝他们选一个更有“前途”的专业,或许这个专业他们并不喜欢,一个学生可能会选择会计学,因为他知道这个专业可以让他自己更有可能进入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但是他可能真正爱好的是化学,而且学得很好。
令人感到难过的是,在他们想方设法进入好的学校后,他们不能改变专业,而且毕业后还在这个领域工作,也不会想着寻找机会尝试他们真正想做的事情,这大部分是来自父母的压力。所以通过与教育体制的博弈进入一个名牌大学,中国的学生们整体否定了自己,拒绝了发挥他们最大潜能的机会。
上一篇:对未婚妈妈罚款是拯救还是创收? 下一篇:中国顶尖人才流失为何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