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GZ医疗队 > 疾病诊疗 > 精经染遗 > 传染病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
来源:新华网 作者:新华网 点击:次 时间:2008-02-14
主要是白细胞的改变,在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发病后第一周末呈轻、中度增高,单核细胞数及淋巴细胞逐渐增多,可高达白细胞总数的70%~90%,异常淋巴细胞出现于发病的第1~21日,高达10%~35%,阳性率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阳性率越高。异型淋巴细胞可能起源于T细胞,此类细胞在病毒性肝炎、水痘、腮腺炎等病毒性传染病也可出现,但其百分率一般少于10%。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大多异常,亦可出现血清胆红素升高,一般于病程第1周即见升高,第2周达高峰,5周内下降至正常范围,有神经症状者,可有脑脊液改变、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也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蛋白增高而糖正常,偶可蛋白增高而细胞数正常。
鉴别诊断
本病临床表现多样,与某些疾病易混淆。
1.本病出现发热、咽痛,扁桃体肿大时应与上呼吸道感染、疱疹性咽峡炎、扁桃体炎、奋森咽峡炎等相鉴别。
2.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颈淋巴结肿大,应与结核、淋巴网状细胞肉瘤等鉴别。
3.有皮疹者需与麻疹、猩红热、风疹、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的皮疹、药物疹、血清病等鉴别。
4.有黄疸肝功能损害时应与病毒性肝炎鉴别。
5.有神经系统表现者注意与各种脑膜炎、脑炎区别。
与以上疾病的鉴别,可根据咽拭子培养、血培养、病毒分离、骨髓象、脑脊液、血清病毒标志等检查不难确诊。
6.在儿童中本病尚需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鉴别,后者多见于幼儿,但上呼吸道症状和淋巴结肿大少见,无脾肿大,白细胞总数增多,主要为成熟淋巴细胞,嗜异凝集试验阴性,血清中无EB病毒抗体出现。
7.巨细胞病毒病的临床表现酷似本病,但很少出现咽痛和淋巴结肿大,嗜异凝集试验阴性,通过巨细胞病毒分离及血清巨细胞病毒IgM抗体测定可以确诊。尿中发现巨细胞病毒包涵体也有助于鉴别。
预 后
预后一般良好,但此病较易复发,复发时症状大多较前缓和。病死率1%~2%,大多死于胃肠出血、脾破裂、脑炎、心肌炎、肝功衰竭及继发感染等并发症,免疫缺陷综合征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本病易转重,甚至死亡。
并发症
有胃肠出血、脾破裂、脑炎、心肌炎、肝功衰竭及继发感染,但很少。
治 疗
本病治疗为对症治疗,大多能自愈。急性期卧床休息,出现黄疸肝功异常时,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抗生素及磺胺药对本病无效,仅在并发继发感染时应用,一般可用青霉素G,疗程7~10天,而氨基苄青霉素可致皮疹而=般不用。有认为甲硝唑(灭滴灵)、氯林可霉素对咽峡炎病例有效,提示合并厌氧菌感染的可能,但氯林可霉素亦可导致皮疹。肾上腺皮质激素用于喉头水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心包炎、心肌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严重并发症时。因激素并不能缩短病程,故一般病例不宜使用。脾肿大患者注意预防脾破裂,如排便不可太使劲,体检时触诊要轻柔。
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可能对本病有一定疗效,阿糖腺苷等其他抗病毒药物,可能对治疗本病亦能起一定作用,但确切疗效有待证实。
其他治疗
本病多于短期内自行痊愈,主要采取隔离、休息、护理、对症治疗等综合措施。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发热、食欲明显减退者可给予口服或静脉补液,补充溶液的质和量需根据血液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情况来决定;发热头痛较重者可给阿司匹林解热、镇痛;淋巴结肿痛者局部热敷;肝功损害者保肝治疗。中药应以清热解毒为主的方剂适当加减。根据疾病发展、转归的不同阶段所表现的不同证象予以对症治疗及辨证论治。本病一般不需用抗生素及磺胺药治疗,在合并继发细菌感染时应用。干扰素、阿糖腺苷等抗病毒药物,可能对本病有一定疗效,可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选择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