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ICP备11076303号  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医疗服务总队 www.gzyld.org.cn
加入医疗队
加入志愿者

位置:GZ医疗队疾病诊疗精经染遗传染病

丝虫病


来源:39康复网      作者:39康复网      点击:次      时间:2008-02-24

 

第五节 丝虫病

  丝虫病( filariasis)在我国是由斑氏丝虫及马来丝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临床特征在早期主要为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晚期为淋巴管阻塞及其产生的系列症状。

  我国隋唐时代(公元581-907年)古籍中记载“两足胫红肿,寒热如伤寒状,从此或一月发,半月数月一发”。民间流传的“流火”、“大脚风”等,说明该病在我国流行已久。

  [病原学]

  世界上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8种,我国仅有斑氏丝虫和马来丝虫流行。

  斑氏和马来丝虫成虫形态相似,细长如线,乳白色,表面光滑,雌雄异体。斑氏雄虫身长 28.2~42mm,马来雄虫身长20~28mm,两种雌虫身长约为雄虫一倍。雌雄成虫常相互缠绕,寄生于淋巴管及淋巴结内。寿命可长达12年或过敏反应与局部淋巴系统的组织反应。表现为急性期的丝虫热,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由于淋巴系统炎症反复发作,则导致慢性期淋巴管阻塞症状、淋巴管曲张、乳糜尿、象皮肿等

  丝虫病的发生与发展取决于丝虫种类、寄生部位、幼虫侵入数量及机体反应性。马来丝虫主要寄居于四肢浅部淋巴系统,故以四肢症状多见;斑氏丝虫寄居于腹腔、精索及下肢深部淋巴系统,则常出现泌尿系统症状。

  丝虫病的病变在淋巴管和淋巴结,由成虫的机械刺激或死后虫体分解产物的化学刺激,引起一系列反应性病变。急性期表现为渗出性炎症,淋巴结充血、淋巴管壁水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沉积。淋巴管和淋巴结内逐渐出现增生性肉芽肿反应,肉芽中心为变性的成虫和嗜酸性粒细胞,周围有纤维组织和上皮样细胞围绕,并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聚集,形成类结核结节。慢性期突出表现为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虫体钙化,淋巴结变硬,淋巴管纤维化,形成闭塞性淋巴管内膜炎。淋巴管的阻塞可致远端淋巴管内压增高,形成淋巴管曲张和破裂,淋巴液郁滞,淋巴管内蛋白成分增加。阻塞位于皮下,淋巴液不断刺激组织,使纤维组织大量增生,皮下组织增厚、变粗、皱褶,变硬形成象皮肿。阻塞位于深部淋巴系统,则出现yinnang象皮肿、淋巴腹水、乳糜腹泻、乳糜尿等。由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易引起继发感染使象皮肿加重及恶化,甚或形成溃疡。

  [临床表现]

  丝虫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约半数感染者无症状而血中有微丝蚴存在。潜伏期早者3个月,晚者3/2年,一般约1年。

  (一)急性期

  1.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 呈不定时周期发作,每月或数月发作一次。发作时患者畏寒发热,全身乏力。淋巴结炎可单独发生,而淋巴管炎一般都伴有淋巴结炎。局部淋巴结肿大痛疼并有压痛,持续3~5天后,即自行消失。继发感染,可形成脓肿,淋巴管炎以下肢为多,常一侧发生,也可两腿同时或先后发生,其症状是沿大腿内侧淋巴管有一红线,自上而下蔓延发展,称为“离心性淋巴管炎”。炎症波及毛细淋巴管时,局部皮肤出现弥漫性红肿、发亮,有灼热烧感及压痛,类似丹毒,称“丹毒样性皮炎”俗称流火,持续2~3天消退。

  2.丝虫热 周期性突然发生寒战,高热,持续2天至1周消退。部分患者仅低热但无寒战,在屡次发作后,局部症状才渐显露,出现腹痛者,多系腹膜后淋巴结炎所致。

  3.精囊炎、附睾炎、睾丸炎 主要见于斑氏丝虫病。患者自觉由腹股沟向下蔓延的yinnang疼痛,可向大腿内侧放射。睾丸及附睾肿大,yinnang红肿压痛,一侧或二侧精索可摸及1个或数个结节性肿块,有压痛,炎症消退后缩小变硬。可伴有鞘膜积液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4.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综合征(肺型丝虫病)系发育移行的未成熟幼虫引起的过敏反应所致。表现畏寒、发热、咳嗽哮喘、肺部有炎症阴影,痰中有嗜酸性粒细胞和夏科一登雷登结晶,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20~80%),血中微丝蚴多阴性。少数尚可出现荨麻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二)慢性期 由淋巴系统增生和阻塞引起,但多数病例炎症和阻塞性病变常交叉重迭出现。

  1.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管曲张淋巴结肿大是由于炎症及淋巴结内淋巴窦扩张所致,且常伴淋巴结周围向心性淋巴管曲张。见于一侧或两侧腹股沟和股部,局部呈囊性肿块,中央发硬,穿刺可抽出淋巴液,有时可找到微丝蚴,易误诊为疝。淋巴管曲张常见于精索、yinnang及大腿内侧。精索淋巴管曲张可互相粘连成条索状,易与精索静脉曲张混淆。yinnang淋巴管曲张可与yinnang淋巴肿同进存在。

  2.yinnang淋巴肿 由于腹股沟表浅淋巴结和淋巴管阻塞,致yinnang肿大、表皮增厚似桔柑皮状,可见有透明或乳白色小水泡,破裂后有淋巴渗出或乳糜液渗出,有时可查到微丝蚴。

   3、鞘膜腔积液 多见于斑氏丝虫病。可发生一侧或两侧。轻者无明显症状,积液多时,yinnang体积增大,呈卵园形,皮肤皱折消失,透光试验阳性,穿刺液离心沉淀可找到微丝蚴。

  4.乳糜尿为斑氏丝虫病常见症状。乳糜尿病人淋巴管破裂部位多在肾孟及输尿管。临床呈间歇性发作,隔数周、数月或数年再发。发作前可无症状或有畏寒、发热、腰部、盆腔及腹痛股沟处疼痛,继之出现乳糜尿。乳糜尿易凝固,可堵塞尿道,致排尿困难其他甚或出现肾绞痛。把乳糜尿置于玻璃杯中可分三层:上层为脂肪;中层为较清的液体,混有小凝块;下层含红细胞、淋巴细胞及白细胞等,呈粉红色沉淀物,有时能找到微丝蚴。

  5.象皮肿(Elephentiasis) 见于马来及斑氏丝虫病晚期。感染后10年左右发生。常发生于下肢,少数见于yinnang、yinjing、yinchun、上肢和乳房。开始呈凹限性坚实性水肿,久之皮肤变粗增厚、皮皱加深,皮肤上有苔藓样变,疠状突起等变化,易继发细菌感染形成慢性溃疡。此时仅5%患者血中查到微丝蚴。

  [诊断]

  (一)临床诊断 结合流行病学史,如3~5月前在蚊虫滋生季节到流行区旅游或居住;有蚊虫叮咬史。加上典型的周性发热、离心性淋巴管炎、淋巴结肿痛、乳糜尿、精索炎、象皮肿等症状和体征均应考虑为丝虫病。

  (二)实验室诊断

  1.白细胞总数和分类 白细胞总数在10~20×109/L之间,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

新活动 回顶部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