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ICP备11076303号  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医疗服务总队 www.gzyld.org.cn
加入医疗队
加入志愿者

位置:GZ医疗队疾病诊疗精经染遗传染病

病毒性胃肠类


来源:39康复网      作者:39康复网      点击:次      时间:2008-02-24

 

第三节 病毒性胃肠炎

  病毒性胃肠炎(viral gastroenteritis)又称病毒性腹泻,是一组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排水样便或稀便,也可有发热及全身不适待症状,病程短,病死率低。各种病毒所致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基本类似。

  与急性胃肠炎有关的病毒种类较多,其中较为重要的、研究较多的是轮状病毒(rotavirus)和诺沃克类病毒(Norwsalk-like virus)。此外,嵌杯样病毒(caliclvirus)。肠腺病毒(enteric adenovirus)、星状病毒(astrovirus)、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冠状病毒(coronavirus)等亦可引起胃肠炎。

  一、轮状病毒胃肠炎

  轮状病毒胃肠炎是病毒性胃肠炎中最常见的新生儿发病也较多,chengren感染后多无症状或呈轻症表现。chengren腹泻轮状病毒则人群普遍易感,但主要在青壮年中造成流行。

  (四)流行特征 人轮状病毒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发病率甚高,几乎每个人都感染过轮状病毒。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在秋冬寒冷季节(12月~2月),但热带地区季节性不明显。轮状病毒chengren腹泻可在一年四季发生,但流行和暴发在我国多发生于4~7月。

  [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

  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使上皮细胞脱落,代之以缺乏消化酶的鳞形或方形上皮细胞。因此正常肠粘膜上存在的绒毛酶如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均减少,导致吸收功能障碍。由于乳糖及其它双糖不能被消化吸收而滞留在肠内,造成肠粘膜与肠腔渗透压的改变,使液体进入肠腔而造成渗透性腹泻。

  病变部位主要位于十二指肠及空肠,上皮细胞可变为方形或不整形,但多数肠粘膜细胞尚正常。肠绒毛上皮细胞内空泡变性,内质网中有多量轮状病毒颗粒。

  [临床表现]

  (一)普通轮状病毒胃肠炎 潜伏期1~3天。病情差别较大,6~24月龄小儿症状重,而较大儿童或成年人多为轻型或亚临床感染。起病急,多先吐后泻,伴轻、中度发热。腹泻每日十到数十次不等,大便多为水样,或呈黄绿色稀便,常伴轻或中度脱水及代谢性中毒。部分病例在出现消化道症状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病程约1周左右。但少数患儿短期内仍有双糖尤其是乳糖吸收不良,腹泻可持续数周,个别可长达数月。

  (二)chengren腹泻轮状病毒胃肠炎潜伏期2~3天,起病急,多无发热或仅有低热,以腹泻、腹痛、腹胀为主要症状。腹泻每日3~10次不等,为黄水样或米汤样便,无脓血。部分病例伴恶心、呕吐等症状。病程3~6天,偶可长达10天以上。

  少数患者可并发肠套叠、直肠出血,溶血尿毒综合征、脑炎及Reye综合征等。

  [诊断]

  (一)流行病学 在秋冬季发生的水样腹泻,尤其有较多病例同时发生,应考虑有本病可能;

  (二)临床表现 急性水样腹泻,中毒症状较轻,病程自限;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寄生虫性腹泻的鉴别不难,与其它病毒性胃肠炎的鉴别有赖于特异性诊断检查。

  [治疗]

  无特效疗法,以对症治疗为主。暂停乳类及双糖类食物。吐泻较重时用止吐剂及镇静剂。口服或静脉补液以纠正和电解质紊乱。

  [预防]

  及早发现和隔离病人;对病人粪便应消毒处理;重视水源及食物卫生,餐具中进行消毒;婴儿室应有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应提倡母乳喂养婴儿;对6--24月龄幼儿口服含各型轮状病毒的减毒疫苗,可刺激局部产生IgA抗体,为目前最为有效的预防措施。

  二、诺沃克类病毒胃肠炎

  [病原学]

  诺沃克类病毒为一组属于微小病毒的病原体,诺沃克病毒为本组病毒的原型,系1972年经免疫电镜在美国俄亥俄洲诺沃克(Norwalk)城胃肠炎患者粪便中发现。其后在世界其它地区又相继发现了多种类似病毒,多按发现时的地区而命名,如夏威夷病毒,蒙哥马利病毒、马林病毒、雪山病毒等,统称为诺沃克类病毒。直径25~32nm,圆形,无包膜,似属于DNA病毒。仅人和猩猩易感,体外细胞与组织培养尚未成功。本组病毒抵抗力较强,耐乙醚、酸及热,60℃30分钟不能完全灭活。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主要是急性期病人,感染后粪便排毒时间短暂,一般不超过72小时。

  (二)传播途径 以粪—口途径为主,如水源、食物被污染,可造成暴发流行。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以大龄儿童及chengren发病率最高。感染后免疫力短暂。

  (四)流行特征 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亦有流行的报道。全年均可发病,但以秋冬季春季多见。

  [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

  诺沃克类病毒主要引起十二指肠及空肠粘膜的可逆性病变,绒毛上皮变性,绒毛增宽变短,腺窝增生,固有层单核细胞浸润,病变通常在2周内恢复。

  本组病毒引起腹泻和呕吐的确切机理尚不清楚。可能由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刷状缘多种酶的活力受抑而引起消化不良及肠腔渗透压增加。但与肠粘膜腺苷环化酶水平无关。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24~48小时。起病突然,以轻重不等的呕吐或腹泻为主要表现。可单有呕吐或腹泻,亦可先吐后泻。腹泻为黄色稀水便,日数次至十数次不等,无脓血与粘液。可伴有低热、头痛、肌痛、乏力及食欲减退。病程自限,一般为2~3天,恢复后无后遗症。

  [诊断]

  (一)流行病学 主要了解接触史,发病季节,所在地区有无类似疾病流行;

  (二)临床表现 病程短暂的水样腹泻及呕吐;

  (三)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白细胞大多数正常或稍高,亦有少数白细胞计数降低。

  2.粪便检查 大便镜检多无异常,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3.特异性诊断实验(1)取发病后24~48小时大便作免疫电镜检查,可见病毒颗粒;(2)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急性期粪便滤液中的病毒抗原;(3)用放射免疫法等方法测定血清特异性抗体,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显著上升者则有助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与细菌性、寄生虫性腹泻不难鉴别;与其它病毒性胃肠炎的鉴别主要根据特异性诊断实验。

上一篇:脊髓灰质炎 下一篇:肠道病毒感染
新活动 回顶部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