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ICP备11076303号  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医疗服务总队 www.gzyld.org.cn
加入医疗队
加入志愿者

位置:GZ医疗队疾病诊疗内外妇儿外科

吸收不良综合征


来源:求医网      作者:求医网      点击:次      时间:2008-02-22
诊断】【治疗措施】【病因学】【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概述

吸收不良综合征(malabsorption syndrome)显著不是一个单一性的疾病,它是一群疾病的组合,凡是可导致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电解质、矿物质和水吸收障碍的任何一种紊乱,均可列入这一综合征的范畴。历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等。吸收不良不仅是腹腔的口炎性腹泻、热带口炎性腹泻和其他小肠疾病,而且也可以是胰腺酶缺乏、胆盐缺乏、二糖酶缺乏、消化道手术后异常、内分泌紊乱和药源性疾病。

诊断】

对于长期腹泻、体重减轻的患者,特别是脂肪痢患者,应考虑到有吸收不良的可能性。此外,凡接受过食道部分切除术、食道胃切除术、胃全切除术、部分胃切除术、迷走神经切断术、小肠切除术等手术的患者,有胰腺功能减退、肝胆疾病、盲襻综合征和其他需要作手术的小肠病变的患者的,均可能有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存在。

诊断的要点在于通过病史的采集、上述各种检查途径明确以下三点:①造成吸收不良的疾病部位和个体病种;②是一种营养素还是多种营养素的吸收不良?③如果是一种营养素吸收不良,则究竟是哪一种?如果是多种,则以那几种为主?

治疗措施】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治疗,应该困难而异。首先应该治疗原发性疾病,如肝、胆、胰、小肠疾患。然而,这些患者的治疗也有一些共同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㈠饮食控制:最好采用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无刺激性的低脂肪饮食。特别是脂肪痢患者,更应严格限制脂肪,每日的脂肪量不宜超过40g。

㈡补充控制: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早期宜静脉内或肌肉内注射,且应加大剂量,待病情缓解后可改为口服维持量治疗。如缺铁性贫血,应补充铁剂;有出血倾向者,应补充维生素K和C;有骨质疏松、骨软化征象可补充维生素D和钙。国外有些学者提倡使用多种维生素制剂,国内的这类产口有高效施尔康胶囊和21-金维他片。

㈢对症处理:对于某些症状特别明显的患者,可在治疗原发性疾病、控制饮食和给予充治疗的基础上,作酌情的对症处理,以缓解症状。

㈣抗感染:对伴有继发性感染的患者可酌情使用抗生素,如口服氟哌酸胶囊,一次0.2g,一日4次,饭前服用。

㈤手术治疗:对“盲襻综合征”、小肠肿瘤、胰朱肿瘤等患者,可手术治疗。

㈥慎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某些严重患者可有一定的疗效,因为它可增加消化道对氮、脂肪和其他营养素的吸收,在增强患的食欲方面有一种非特异怀的作用,且可诱发轻度的欣快舒适感。可静脉内注射氢化考的松,剂量为100~300mg/24小时。然而,因有停药后的复发倾向,加之长期应用可导致水钠潴留,加重低钾,并有引起骨质疏松的危险,故一般应谨慎使用。只有极顽固病例,方可考虑在医师指导下酌情应用。

病因学】

曾有人提出,幼儿乳糜泻和非热带性口炎性腹泻患者对含麦胶(俗称面筋)的食物异常敏感。小麦、大麦、燕麦等麦胶所含的麦胶蛋白(gliadin)可能对肠粘膜发生毒性损害。这种损害究竟是毒性反应、变态反应还是酶缺乏所致尚未明确。而热带性口炎性腹泻则与麦胶无关,但推测肠道中的某种异常病菌可能是疾病的激发因素。

据John等人报道,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原因为:

㈠胰腺酶缺乏: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切除、囊性纤维化。

㈡胆盐缺乏:胆道梗塞、肝合成减少(如慢性肝炎、肝硬化)、克隆病、回肠切除、由于郁滞所致的的空肠细胞过度生长(如手术产生的“盲襻”、糖尿病性自主性胃性病)。

㈢二糖酶缺乏:乳糖和其他二糖酶的缺乏。

㈣小肠疾病:广泛的手术切除(如肥胖者作空肠旁路手术、外伤后)、放射性肠炎、肠道局部缺血、腹腔口炎性腹泻、Whipple氏病、原发性肠淋巴瘤、血内丙种球蛋白过少、疱疹样皮炎、嗜酸性胃肠炎、淀粉样变性、甩寄生虫病、肠淋巴管扩张、葡萄糖一半乳糖吸收不良。

㈤消化和吸收的多项缺陷:胃切除术后、糖尿尿、内分泌病(Addison病、甲亢、Zollinga-Ellison综合征)、类癌瘤、系统性肥大细胞疾病、硬皮病。

㈥药物:泻药、秋水仙硷、消胆胺、对氨基水杨酸(PAS)、新霉素。

分类:

现将Johnson提出的分类法介绍如下:

㈠腔内因子:

1.有效长度的减少:

⑴胃或小肠的切除。

⑵肠道造瘘术。

⑶蠕动过程。

2.消化活动减退:

⑴胰液:①胰腺炎,②胰腺癌,③胰切除术,④囊性纤维化,⑤伴梗塞的胰管结石。⑥胰皮瘘。

⑵胆汁:①肝炎,②肝硬化,③T形管引流,④胆汁阻塞,⑤胆盐吸收不足,⑥胆盐的先天性缺乏。

3.微生物群的变化:

⑴盲襻。

⑵小肠憩室。

⑶肠郁滞:①内脏神经性疾病,②原发性神经病,③硬皮病,④部分梗塞。

⑷口服抗生素(新霉素)。

⑸贾第虫病(包括钩虫、鞭虫)。

⑹急性传染性腹泻。

⑺胃酸缺乏。

㈡肠壁的变化:

1.粘膜上皮细胞:

⑴儿童的腹腔疾病。

⑵谷蛋白衣发的肠病。

⑶热带斯泼卢。

⑷二糖酶缺乏。

⑸放射性肠炎。

⑹药源性肠炎。

⑺甘油三酯酶缺乏。

上一篇:肛门闭锁 下一篇:肠道易激综合征
新活动 回顶部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