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GZ医疗队 > 疾病诊疗 > 内外妇儿 > 外科 >
脑挫裂伤(2)
来源:求医网 作者:求医网 点击:次 时间:2008-02-22
脑挫裂伤的病理改变,以对冲性脑挫裂伤为例,轻者可见额颞叶脑表面瘀血、水肿,软膜下有点片状出血灶,蛛网膜或软膜常有裂口,脑脊液呈血性。严重时脑皮质及其下的白质挫碎、破裂,局部出血、水肿、甚至形成血肿,受损皮质血管栓塞,脑组织糜烂、坏死,挫裂区周围有点片状出血灶及软化灶,呈楔形伸入脑白质。4~5天后坏死的组织开始液化,血液分解,周围组织可见铁锈样含铁血黄素染色,糜烂组织中混有黑色凝血碎块。甚至伤后1~3周时,局部坏死、液化的区域逐渐吸收囊变,周围有胶质细胞增生修复,附近脑组织萎缩,蛛网膜增厚并与硬脑膜及脑组织发生粘连,最后形成脑膜脑疤痕块。
脑挫裂伤早期显微镜下可见神经元胞浆空泡形成、尼氏体消失、核固缩、碎裂、溶解,神经轴突肿大、断裂,脑皮质分层结构消失,灰白质界限不清,胶质细胞肿胀,毛细血管充血,细胞外间隙水肿明显。此后数日至数周,挫裂伤组织渐液化并进入修复阶段,病损区出现格子细胞吞噬解离的屑及髓鞘,并有胶质细胞增生肥大及纤维细胞长入,局部神经细胞消失,终为胶质疤痕所取代。
脑挫裂伤的临床表现因致伤因素和损伤部位的不同而各异,悬殊甚大,轻者可没有原发性意识障碍,如单纯的闭合性凹陷性骨折、头颅挤压伤即有可能属此情况。而重者可致深度昏迷,严重废损,甚至死亡。
意识障碍:是脑挫裂伤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之一,伤后多立即昏迷,由于伤情不同,昏迷时间由数分钟至数小时、数日、数月乃至迁延性昏迷不等。长期昏迷者多有广泛脑皮质损害或脑干损伤存在。一般常以伤后昏迷时间超过30分钟为判定脑挫裂伤的参考时限。
伤灶症状:依损伤的部位和程度而不同,如果仅伤及额、颞叶前端等所谓“哑区”,可无神经系统缺损的表现;若是脑皮质功能区受损时,可出现相应的瘫痪、失语、视野缺损、感觉障碍以及局灶性癫痫等征象。脑挫裂伤早期没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者,若在观察过程中出现新的定位征时,即应考虑到颅内发生继发性损害的可能,及时进行检查。
头痛、呕吐:头痛症状只有在病人清醒之后才能陈述;如果伤后持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或一度好转后又复加重,应究其原因,必要时可行辅助检查,以明确颅内有无血肿。对昏迷的病人,应注意呕吐时可能吸入引起窒息的危险。
生命体征:多有明显改变,一般早期都有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及呼吸浅快,这是因为头伤后脑机能抑制所致,常于伤后不久逐渐恢复,如果持续低血压,应注意有无复合合损伤。反之,若生命征短期内迅即自行恢复且血压继续升高,脉压差加大、脉搏洪大有力、脉率变缓、呼吸亦加深变慢,则应警惕颅内血肿及/或脑水肿、肿胀。脑挫裂伤病人体温,亦可轻度升高,一般约38℃,若持续高热则多伴有丘脑下部损伤。
脑膜激惹:脑挫裂伤后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常有脑膜激惹征象,表现为闭目畏光,卷屈而卧,早期的低烧和恶心呕吐亦与此有关。颈项抗力约于1周左右逐渐消失,如果持久不见好转,应注意有无颅颈交界处损伤或颅内继发感染。
X线平片:在伤情允许的情况下,X线颅骨平片检查仍有其重要价值,不仅能了解骨折的具体情况,并对分析致伤机理和判断伤情亦有其特殊意义。
CT扫描:对脑挫裂伤与脑震荡可以作出明确的鉴别诊断,并能清楚地显示脑挫裂伤的部位、程度和有无继发损害,如出血和水肿情况。同时,可根据脑室和脑池的大小、形态和移位的情况间接估计颅内压的高低。尤为重要的是,对一些不典型的病例,可以通过定期CT扫描,动态地观察脑水肿的演变或迟发性血肿的发生。近年来,在有此设备的医院CT已作为急性头伤的常规检查,因为单靠伤史和查体难以作出超早期诊断。Stein等(1990)指出在GCS13~15危害较小的轻型头伤中,首次CT的阳性发现率竟占18%,并有5%需行手术治疗,强调早期CT检查的必要性。
MRI(磁共振成像):一般少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MRI成像时间较长,某些金属急救设备不能进入机房,躁动病人难以合作,故多以CT为首选检查项目。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MRI优于CT,如对脑干、胼胝体、颅神经的显示;对微小脑挫伤灶、轴索损伤及早期脑梗死的显示;以及对血肿处于CT等密度阶段的显示和鉴别诊断方面,MRI有其独具的优势,是CT所不及的。
腰椎穿刺:有助于了解脑脊液中含血情况,可赖以与脑震荡鉴别,同时,能够测定颅内压及引流血性脑脊液。不过对有明显颅内高压的病人,应禁忌腰穿检查,以免促发脑疝。
其他辅助检查:如脑血管造影检查,现在已较少用,但在还没有CT的医院或地区,仍须依靠脑血管造影辅助诊断;脑电图检查,主要用于对预后的判断或对癫痫的监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对于分析脑功能受损程度特别是对脑干损伤平面的判定,有重要参考价值。此外,放射性核素检查对脑挫裂伤后期并发症,如血管栓塞、动静脉瘘、脑脊液漏以及脑积水等情况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