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ICP备11076303号  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医疗服务总队 www.gzyld.org.cn
加入医疗队
加入志愿者

位置:GZ医疗队疾病诊疗中医学中医基础

刺灸法(3)


来源:39康复网      作者:39康复网      点击:次      时间:2008-02-24

  [现象]针身折断,残端留在患者全内。

  [处理]嘱患者不要紧张,不要乱动,以防断端向肌肉深层陷入。如断端还在体外,可用于指或镊子取出;如断端与皮肤相平,可挤压针孔两旁,使断端露暴体外,用镊子取出;如针身完全陷入肌肉,应以X线下定位,用外科手术取出。

  [预防]认真检查针具,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应剥剔出不用。选针时,针身的长度要比准备刺入的深度长5分。针刺时,不要将针身全部刺入,应留一部分在体外。进针时,如发生弯针,应立即出针,不可强行刺入。对于滞针和弯针,应及时正确处理,不可强行拔出。

  5.血肿

  [原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针刺时误伤血管。

  [现象]出针后,局部呈青紫色或肿胀疼痛。

  [处理]微量出血或针孔局部小块青紫,是小血管受损引起,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如局部青紫较重或活动不便者,在先行冷敷止血后再行热敷,或按揉局部,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

  [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

  (六)针刺注意事项

  1.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不行针刺。体质虎弱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可能采取卧位。

  2.怀孕三个月以下者,下腹部禁针。三个月以上者,上下腹部、腰骶部及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均不宜针刺。月经期间,如月经周期正常者,最好不予针刺。月经周期不正常者,为了调经可以针。

  3.小儿囱门未闭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此外因小儿不能配合,故不宜留针。

  4.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防止刺伤重要脏器。《素部·诊要经终论》说:“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

  (1)针刺眼区腧穴,要掌握一定的角度和深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或长时间留针,支防刺伤眼球和出血。

  (2)背部第十一胸椎两侧,侧胸(胸中线)第八肋间,前胸(锁骨中线)第六肋间以上的腧穴,禁止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心、肺、尤其对肺气肿患者,更需谨慎,防止发生气胸。

  (3)两胁及肾区的腧穴,禁止直刺、深刺、以免刺伤肝、脾、肾脏、尤以肝脾肿大患者,更应注意。

  (4)对于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和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必须注意针刺的角度、深度、如刺法不当,也可能刺伤胃肠道和膀胱,引起不良后果。

  (5)针刺顶部及背部正中线第一腰维以上的腧穴,如进针角度、深度不当。易误伤延髓和脊髓,引起严重后果。针刺这些穴位至一定深度如患者出现触电感向四肢或全身放散,应立即退针,节忌捣针。

附: 创伤性气胸

  凡刺胸骨上窝,胸骨切迹上缘及第十一胸椎两侧,侧胸(胸中线)第八肋间,前胸(锁骨中线)第六肋间以上的腧穴,如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不当,都有刺伤肺脏,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其临床表现,轻者感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重者则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紫绀、出汗和血压下降等。体检时可见患侧胸部肋间部肋间隙增宽,触诊可见气管向健侧移位,患侧胸部叩诊呈鼓音,心浊音界缩小,肺部听诊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X线胸透可进一步确诊。

  为了有效地防止发生气胸,针刺以上部位时,医者思想必须高度集中,正确为患者选择体位,熟悉解剖部位,掌握好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一旦有气胸发生,轻者可作对症处理,如咳嗽者给予镇咳药等。同时给予抗菌药,防止感染。一般休息5-7天后,即可自行吸收痊愈。重者需及时采取一系列抢救措施,如胸穿抽气、吸氧、抗休克等。如因条件限制,处理有困难时,必须及时转送有条件医院进行救。

  二、灸法(附:拨罐法)

  灸法是用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的艾炷或艾条点燃以后,在体表的一定部位熏灼,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也是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灵枢·官能》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也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均说明灸法可以弥补针刺之不足。

  (一)常用灸法

  1.艾炷灸

  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指搓捏成圆锥形状,称为艾炷(图10-75)。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艾柱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 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称直接灸(图10-76)。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焦。

  无瘢痕灸:将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当艾炷燃到2/5左右,病人感到灼痛时,即更换艾炷再灸。一般灸3-5壮,使局部皮肤充血起红晕为度。

  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施焦前用大蒜捣汁涂敷施焦部位后,放置艾炷施焦。每炷必须燃尽方可继续加炷施焦,一般灸5-10壮。因施灸时疼痛较剧,灸后产生化脓并留有瘢痕,所以灸前必须征得患者的同意。对施灸中的疼痛,可用手在施灸部周围轻轻拍打,以缓解灼疼。在正常情况下,灸后一周左右,施术部位化脓(称“灸疮”),5-6周后,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留下瘢痕。

  (2)间接灸 艾炷不直接城皮肤上,而用药物隔开放在皮肤上施灸称之,有:

  隔姜灸:用鲜生姜切成约1分厚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施术处,上面再放艾炷灸之。

  隔附子饼灸 用附子粉末和酒,做成小硬币大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施术处,上面放艾炷灸 之。

  隔盐灸:用食盐填敷于脐部,上置大艾炷连续施焦,至证候改善为止。

  2.艾条灸(图10-78)

  艾条是取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上,将其卷成直径芍1.5厘米的圆柱形封口而成。也有在艾绒中掺入其他药物粉末的,称药条。

  药条处方:肉桂、干姜、丁香、木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分,研为细末,每支药条在艾绒中掺药6克。

  艾条灸分温和灸、雀啄灸两类。

  (1)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处,约距0.5-1寸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处灸3-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上一篇:经络腧穴总论 下一篇:其他疗法
新活动 回顶部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