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GZ医疗队 > 疾病诊疗 > 中医学 > 中医基础 >
刺灸法(8)
来源:39康复网 作者:39康复网 点击:次 时间:2008-02-24
*晕点在颈、平喘穴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五、头针疗法
头针是针刺头皮的刺激区(大脑皮层功能在头皮上的相应投射区),以治疗脑源性疾病为主的疗法。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指出:“头者精明之府。”明代张介宾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由于“头为诸阳之会”,人之手足三阳经以及督脉,均上行头部。因此,针刺头部的有关刺激点,通过经络的传导,可以调整脏腑、躯干和四肢的功能。
1.刺激区的部位及主治
为了准确地掌握刺激区的定位,首先要确定以下两条规定线。
前后正中线:是从两眉中间至枕外粗隆下缘的头部正中连线(图10-83)。
眉枕线:是从眉上缘中点至枕外粗尖端的头侧面连线(图10-83)。
(1)运动区:位于前后正中线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上下两点连线即为运动区。运动区上1/5是下肢躯干运动区,中间2/5是上肢运动区,下2/5是面运动区,亦称言语一区(图10-84)。
图10-83 头部标定线
图10-84 运动区定位示意图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及躯干部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碍。
(2)感觉区:位于运动区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上1/5是下肢、头、躯干感觉区,中2/5是上肢感觉区,下2/5是面感觉区(图10-85)。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及后头部、颈顶部疼痛和头鸣: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颞颌关节炎等。
感觉区配合内脏区(胸腔区、胃区、生殖区)可以用于有关部位外科手术的头针麻醉。
(3)舞蹈震颤控制区:位于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图10-85)。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和震颤麻痹综合征(一侧的病变针对侧,两侧都有病变针双侧)。
(4)晕听区:位于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图10-85)。
主治:耳鸣,听力减退,眩晕等症。
(5)言语二区:位于顶骨结节下方2厘米处引一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向下取3厘米长直线(图10-85)。
主治:命令性失语。
(6)言语三区:位于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厘米的水平线(图10-85)。
主治:感觉性失语。
(7)运用区:位于顶骨结节起分别引一垂直线和与该线夹角为40度的前后两线,长度均为3厘米(图10-85)。
主治:失用症。
(8)足运感区;位于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向后引3厘米长的水平线(图10-86)。
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急性腰扭伤,皮层性多尿,夜尿,子宫脱垂等。
图10-85 头侧面刺激区
图10-86 头顶面刺激区
(9)视区:位于在枕外粗隆水平上,旁开枕外粗隆1厘米,向上引平行平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直长线(图10-87)。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
(10)平衡区:位于在枕外粗隆水平上,旁开枕外粗隆3.5厘米,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直线(图10-87)。
主治:小脑疾患引起的平衡障碍等。
(11)胃区:位于从瞳孔直上的发际处为起点,向上取平行于前后正中线2厘米长直线(图10-88)。
主治:胃痛及腹部不适等。
(12)胸腔区:位于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发际上下引2厘米长直线(图10-88)。
主治:支气管哮喘,胸部不适等症。
(13)生殖区:位于额角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直线(图10-88)。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配足运感区治疗子宫脱垂等。
2.适应范围
头针主要适用于治疗脑源性疾病引起的瘫痪、麻木、失语等症。此外,还可治疗眩晕、腰腿痛、夜尿 等。,在头针治病的基础上又创造的头针麻醉,已经应用于多种外科手术。如感觉区配合内脏区(胸腔区、胃区、生殖区)可以用于有关部位外科手术等。
图10-87 头后面刺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