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GZ医疗队 > 公益纪实 > 民间官方 > 官方活动 >
香港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调查报告(2)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12-19
香港义务工作(志愿服务)历史较长,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有一些慈善、宗教机构的义工。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香港的义务工作仍没有成为社会现象,仅仅是极少数人的慈善行为。60年代的社会背景,一方面青少年缺乏社会参与机会,极端发泄与反叛,导致1966年九龙骚动和1997年香港“暴动”事件。另一方面,国际越来越关心公平、公正,越来越多人愿意付出时间与经历帮助弱势群体。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原来就是作为义工人员社团在此时成立,逐渐减少直接开展服务的职能,突出支持和保障义工组织开展服务的职能,成为协助政府、协助社会统筹义工事业的机构。义工发展局拥有个人会员五千人,团体会员六十多个,属下义工近两万人,转介服务项目近千个,成为非常受社会各界欢迎的义工统筹机构。1998年,香港政府的社会福利署顺应社团、民众的呼吁,倡导“义工运动”,并且将“义工运动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义务工作统筹课,由政府提供支持与服务。迄今,义工运动委员会提供的数据表明,参与义工运动的机构达1822间,登记义工超过80万人,年服务时数超过1900万小时。目前,义工运动委员会每年进行评选、嘉奖、宣传、推广活动,鼓励社区、社团、企业、个人参与义工服务,产生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另外,香港青年协会是本地区最大的青年组织,也是在国际国内产生重大影响的青年组织,专门成立“青年义工网络”,管理和协调青少年的义工服务,如今拥有青年义工超过12万人,倡导的“有心计划”,吸引“有心学校”、“有心企业”、“有心家庭”参与义工活动,获得民众的广泛欢迎。香港的特点是社会机构、社会团体众多,义工组织分散在数以千计的社团之中,但是上述社会福利署义工统筹课、义务工作发展局、青年义工网络发挥的统筹、支持、协调、引导作用非常突出,奠定了香港义务工作的特殊地位。
(四)香港社会各界对社工与义工的评价
我们调研组除了直接访问社工与义工机构之外,还走访高等院校、工商企业、社会团体、社区机构、社会人士,全面了解社会各界的看法和评价。总体感觉是与1997年之前比较,如今香港义务工作的社会赞赏程度和公众参与程度大大提高。调研组的专家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与香港交流合作,当时香港普通民众认为义工是少数好心人的事情,甚至认为是年龄不大、资历不深、职业不忙的人从事的服务,作为社会主体的管理人员、专业人员、精英人士,参与义工服务较少。然而,自从1998年香港政府联合社会名人倡导“义工运动”之后,公务员、企业精英、社团领袖、专业人士都以参加义工服务,帮助社会与他人为荣,形成了良好的风尚。相应地,参与和了解义工服务的人越多,传播义工文化的渠道就越是丰富多样,社会各界对义工活动的认可程度越高。我们参加社会福利署、义工发展局、青年义工网络等机构的活动时,发现许多立法局议员、区议会议员乐于参与,并且率先服务示范。交流沟通时,这些议员还询问内地需要什么样的义工服务,他们可以通过政治影响力在香港发动资源。因为,香港机构和公众,对于公务员、议员、名人的要求和期待,也包含其参与义务工作,提供社会服务的要求。香港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虽然由于新闻自由而大胆暴露负面事件,但是几乎每天都有媒体涉及义务工作的报道,给予较高评价。如前所述,香港的社会工作者以坚定维护和帮助弱势群体,坚忍不拔维护公平正义的努力,越来越赢得社会大众的赞赏,也赢得社会机构与社团的尊重。如今,香港社工不论在政府工作,还是在社团、社区工作,名片上都附带注明“注册社工”,以专业服务为荣。可以说,社会工作者和义务工作者成为香港社会文明进步、和谐发展的标志性群体,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香港义务工作重点领域与特色品牌
香港义务工作组织多元化、服务多样化,从20世纪以来经历多次变化,成为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力量。专家组交流中发现,香港在以下五个领域的义务工作非常成功,形成富有特色的品牌项目。
(一)社区义务工作
香港从20世纪60年代加快城市化进程,80年代借助内地改革开放和本地经济腾飞进一步加速城市化,社区居民越来越多,除了原来的市区居民外,农民转变为居民、内地来的新移民大量增加。这时,两类社团组织在社区推动义务工作:一类是街坊会、邻里会等社区互助组织。它们原来主要帮助社区内的特殊困难人群,协助调节邻里关系。现在开始发挥社区居民热心与友爱的作用,帮助更多的不同群体。另一类是宗教社团、福利社团、文化社团等,进入社区发展义工人员,带动多种多样的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利益需求。我们发现,老人、妇女是社区义务工作的主要力量。伴随城市老龄化,“年轻老人”服务“长者老人”成为义务工作的新趋势。社区服务机构吸收60——70岁,身体健康、乐观开朗的老人,担任值勤义工、陪伴义工、休闲活动义工、创意开发义工,在社区老人服务机构及其他领域发挥作用。笔者见到一对老年夫妇,丈夫80多岁但身体健康,喜欢摄影,经常为各类社团义务拍摄照片和录像;妻子70多岁,退休后学会英文歌曲,经常义务为学校、社团演唱。夫妻俩受到周围人群的欢迎,生活非常快乐。香港的一些非职业女性,作为家庭妇女,乐于参加义工社团,一边服务一边交流沟通,减少生活的空虚,又能够帮助他人。由于香港的法律对于社区服务中心有明确的要求,政府根据社区人口多少及需求变化,要委托社团承接社区服务中心,提供居民所需要的各种社会服务。所以,围绕社区服务中心就聚集了一大批来自各领域的义工,定期提供服务,构建便民利民的网络。
(二)学校义务工作
香港非常重视鼓励中小学生参加义工服务,不仅是帮助社会和他人,而且是自己从小学习成长的机会。但是,近十年学生参与义务工作的途径发生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前,香港的大学生和中小学生是参与校外的社团义工服务,即利用课余、周末、假日到社会上的义工组织报名,参加服务活动。据70年代、80年代进入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学生回忆,他们就是小时候参加义工服务或者受到义工帮助,产生助人愿望,影响到大学报名攻读社会工作。进入21世纪,香港的学校与社团联合,引进欧美国家“服务学习”的理念,由学校组织义工活动,并且进入修养课等课程。香港教统局资助、香港青年协会编撰《服务学习计划》课程教材的小学版、中学版,经过几年的试验,逐渐全面推广。现在,香港青年协会筹备编撰大学版的《服务学习计划》课程教材。同时,通过开展 “有心计划”,鼓励中小学争做“有心学校”,组织学生义工队,与企业、社区合作服务。迄今已经有300多家中小学参加了“有心学校”计划,并且获得“有心企业”的资助,定期开展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活动。这样,中小学生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接触义务工作。一是参与社区、社团组织的义工服务;二是参与学校开展的“服务学习”活动。香港大学生原来通过学生社团参加义务工作,或者自主参加社会的义工组织活动。现在大学的学生辅导部门也考虑尝试将学生义务工作纳入修养课程,计算学分和给予激励。总体来看,香港的学校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将义务工作作为青少年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鼓励青少年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增加体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