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GZ医疗队 > 公益纪实 > 民间官方 > 公众视点 >
国际NGO乐施会的赈灾困惑(2)
来源:《公益时报》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10-22
“空间问题不是新问题,到现在,NGO在中国注册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但是我们理解国家需要更多时间来考虑怎么管理本土NGO或者是国际NGO。包括乐施会在内很多国际NGO一直在跟国家不同部门沟通,希望能够解决NGO法律地位的问题,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廖洪涛说。
就乐施会本身而言,目前,乐施会与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签订了《开展汶川地震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试点项目框架协议》,确定了策略合作伙伴关系。乐施会成为与国务院扶贫办系统签订合作协议的第一家从事地震灾后重建的国际NGO。尽管这份正式的合作协议可以保障乐施会未来3年灾四川、甘肃、陕西贫困地区工作的展开,但是,乐施会却并没有那么地乐观。“乐施会是比较幸运的,和政府的合作也比较愉快,但是,不确定因素还有很多,这不但是我们一家的问题,也是很多国际NGO面临的问题。”翟凡说。
除了空间的问题,乐施会认为NGO本身的能力不够,也是参与农村社区重建的数量比较少的一个原因。NGO在重建中一定程度的缺位,这在乐施会看来是一种欠缺。“我现在提出的NGO的空间、资源和能力这三者是联系在一起的。首先NGO有没有能力参与农村建设,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又怎样去说服各级政府部门去提供空间。”廖洪涛强调。
关注贫困农村社区
“希望社会资源更加关注贫困农村社区的建设。”在发布会上,乐施进行了呼吁:要更加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重建,特别在少数民族地区重建的时候,要保持原有的民族文化和特色。比如羌族地区在几千年来,一直用当地特殊的建筑材料来盖房子,而在重建的过程中,不要为了赶时间,或者是为了提高抗震水平而全部都采用钢筋水泥,否则,这个民族的特色和文化特色就不会再存在。
贫困灾区的女性,无疑是需要更加关注的弱势群体,乐施会希望在重建过程中,能够把灾区女性的需求和参与摆在优先位置。
“农村社区基础设施的恢复非常关键。”在贫困农村,公共设施受损严重,村内的道路和地下水系统等受到严重破坏。而在国家的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道路的维修和公共设施的恢复只能到乡政府和行政村一级,自然村的基础设施很难得到恢复,这势必会影响农村的生产和发展。同时,恢复符合当地特色的生产和种植养殖模式也很关键。受金融危机影响,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已经大受影响,如果不能在重建过程中建立起当地可持续的经济收入模式,即使房子和道路维修好,社区的生存也会面临很大的问题。
考虑到灾区的次生灾害和气候的变化,乐施会认为,在进行灾区的设计规划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两者的影响。乐施会在帮助阿坝州重建的过程中,考虑到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便希望利用太阳能,开发新能源来帮助灾区解决取暖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当地人民的开支,减少对树木植被的砍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还能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几万个社区的重建,仅仅靠政府是不够的,希望越来越多的NGO能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参与到农村灾区的重建当中,这是加快农村灾区重建的关键因素之一。”乐施会在发布会上最后呼吁。(■
上一篇:纳什:做慈善要趁早 下一篇:震区NGO摇摆在进退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