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GZ医疗队 > 公益纪实 > 志愿者故事 > 服务心得 >
妇女与公益(2)
来源:自然之友 作者:自然之友 点击:次 时间:2007-08-17
人们参加公益组织仅仅是为了奉献吗?当我们空间越来越大,自我发挥的余地越来越大的时候,真的未必是在给予别人什么。
我现在做的是"乡村教育"项目,曾与山东的一个残疾人组织接触,这个残疾人组织有很好的设计,
真是从泥土里长出来有生命力的组织,他们一个乡共一百多个残疾人,在当地接受职业培训,根据不同残疾人的特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并且有丰富的文化生活,使得当地残疾人产生有了"组织"的荣誉感,他们还想建一个乡村图书馆,由残疾人来管理,向社区开放,
让残疾人觉得自己不仅仅是接受救助的对象,也可以提供服务,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在中国民间组织资源这么缺乏的情况下,农
村里健全人都很难找到施展的天地,可是他们却能把事做得很好。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创造性未必比得上他们,
因为我们总是会有很多顾虑,认为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确实很大。
张:女性往往与文化、时尚联系在一起,公益事业是否有时尚元素在里面? 冯:如今在北京,知识女性中参加NGO是一种时髦。
如果这是一种时髦,总比那种女性自己残害自己的身体以达到美容功效的时尚要好。
张:自然之友在吸纳年轻人方面障碍大。我们在做环保工作的时候,往往要在生活与文化导向上平衡,不能在价值观上太另类,比如环境主义者的尴尬。
梁:我在2001年做过一个调查,哈佛大学的一份材料提供的统计数据(忘了是哪一年的)表明,该校毕业生中有19%的人在非营利机构和组织工作,比例很大。
可以说这些人都是受过最好教育的,是真正的精英,但非赢利机构却能够吸引他们去开创事业,满足心愿。
我在哈佛大学读的好几门课都跟非营利组织运作相关,非营利组织怎么跟社会沟通、募捐的方法和技巧都在课程里体现。
哈佛可以说是世界的最高学府之一,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投身于非赢利机构和公益事业,
因为哈佛的教育体系是非常开放的,是一个容纳多元文化的体系,它所倡导的价值观给学生们做这种选择以很大的精神支持。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公益事业都很难,我想前人不会比我们更顺利。公益事业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比较主动地、有价值追求地去开创公益事业;
一个是广泛的、比较多的大众关心和投入公益事业。要有前面这批人去创造时尚要素。时尚也要有内涵,
公益事业要作为一种时尚,要有它的内涵,要有主动意识、有价值追求,甚至要有献身精神,这种精神永远具有道德感召力,
公益事业最初需要有人持续性地去做,才慢慢地有可能成为时尚,这样年轻人或者是一些追求不同凡俗生活的人要对他的生活有改造,
那么他要有目标和方向,这个目标和方向是一个长时间的积累,不是突然出现的。公益精神和事业能变成时尚是好事,但要有很多人在它还没成为时尚之前做很多事情。
张:我们在准备今天这个讨论题目的时候,就在想男性对这个题目很可能会很排斥。请谈一谈公益组织中性别平衡的问题。
冯:如果把公益定的广一点,大的NGO越来越专业化。我们分析某国NGO的变迁,都有从传统中的志愿服务转向专业化的趋势,志愿精神服务精神下降。
而今在中国消费条件下,这确实也有很大压力。怎样在物质化社会与价值观念结合起来,从事公益事业的人员也要面临这个问题。当然,人在转型期中都会有痛苦。
张:在座还有梁从诫会长的夫人方晶女士,您还长期担任自然之友的志愿者,对于"女性与公益"这个话题,您一定有很多话想说。
方晶:我把自己定位于助手。我觉得我协助他(梁从诫)的工作,是间接地做志愿者。并不比别人低一点。
我记得一位台湾的女性公益工作者,在我们自然之友的办公室说,我在上高中做义工的时候感到自己生命的价值,感到别人需要我。什么是公民社会的成熟?
公民社会的成熟,就是老百姓自己觉得对于国家有事可做,老百姓有解决周围以及社区问题的习惯与想法。我们做公益事业,基础在于人。
我们的团体有很大的中国特色,无群众基础。而国外的小孩从很小的时候,义工经验就是考察学生与社会的关系的重要指标。
孩子从小就要学会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这是培养他们的公益心,让他们建立自己与社会的联系、对别人有责任心,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
而我们的社会还不存在这样的基础,我们的很多活动还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和支持。
比如,我们的观鸟组曾经有一次去天津找一块湿地观鸟,但是找了半天发现湿地早就变成干地,所以只好返回,开车的司机却说我们是一群疯子。
张:关于这个话题,志愿者有什么想法?
梁:我接着方老师的话题说,实际上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现在民间的自治状态特别差,因为我们是一个纯单位的社会,现在情况就是单位慢慢解体之后社会如何发展。
什么是自己的事?过去我们一直习惯于有一个领导来安排,而很少大家在一起商量做一件事情,现在也慢慢开始出现这种情况。
大家在一起商量做事情就是民间组织生存最基本的土壤,没有这个土壤,就没有了根基。
现在NGO拿了钱去农村或很贫困的地区做项目,一时也能做得很好、很专业,可是当地人不参与,他们不觉得是他们的事。
等项目做完,人走了之后,我们所做的东西在当地是否自己能活起来,项目在当地是否有持续的影响和发展,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不是这样,很多时候反而成了我们的一种自我满足,反正我奉献了我的志愿精神,这样味道就变了。
当然,我们有志愿精神,这是很好的,但我们做的这些事情,包括自然之友做的西部教师培训计划、绿色希望行动等项目,都要有一个意识,什么是成功?
成功就是我们使当地开始有一些变化,这个事情真的让当地人觉得跟他们有关,当地人开始有兴趣,并且在他们的生活中形成一种新的关系,有利于推行公共事业的发展。
我接触过一些国际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他们认为在中国做事情都没有脚,没根,他们都象飞行员似的在天上飞,象蜻蜓点水一样,点一下走了。
我们需要更有意识地做事情,不管是在自己的社区,还是在别的地方,这种意识是衡量我们工作是否达到目标的重要标准。目标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