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ICP备11076303号  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医疗服务总队 www.gzyld.org.cn
加入医疗队
加入志愿者

位置:GZ医疗队义工技能服务技术聋哑

聋人如何适应主流社会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3-20

前言
一、尽可能掌握比较流利的口语
**口语是健全人赖以交际的最基本的工具。聋人虽然失聪,但他们的发音器官是好的。经过专门的训练,仍可以学会说话,并让健全人能够听懂,从而大大减少交流上的困难。
**我自幼双耳失聪,听力平均丧失达100分贝。所以要学会说话,对我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很幸运,在家人的关怀和帮助下,凭着极其艰辛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信心,终于说出了较为清楚的普通话。此后我又一直生活在正常人之间,有良好的语言环境。我的口语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变得越来越清晰、流畅了,由此为我和正常人交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所以我深深意识到,说出一口流利、清晰的口语,是聋健交往的基础,也是聋人步入主流社会的前提条件。而要达到口语流利、清晰的标准,除了专门的训练,还必须有一定的语言环境,也就是要不断地和健全人用口语交流,并借助于他们帮助纠正自己的发音。而聋校、语训中心的孩子们之所以学不好口语,就是因为没有相应的口语环境。
二、 尽可能形成较好的看话、听话能力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双向性的。仅让别人听懂自己说的话,却不能理解别人说的话,最终只会产生消极的负面情绪,使别人厌倦甚至不想继续交流。所以通过看口型理解对方说的话是至关重要的。
**这里说的看口型,不单单是用眼睛看,还要根据说话者的神态、表情、动作、语气、上下文环境以及交流时的背景来综合判断对方所说的是什么意思。所以聋人看口型不光要用眼去看,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对方所说的话,才能使准确率大大提高。心静则感受性强,心乱则感受性弱。
**此外,对于尚有残余听力的聋人来说,不管其残余的听力多么微弱,在佩带助听器的前提下,都应该发挥其残余听力到最大限度,不断提高对声音的分辨能力。
** 打电话对聋人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为此,聋人应打破心理障碍,敢于用电话和别人交流。十四岁之前,我一直没有用过电话。后来家里装了电话,看着家人都能用电话很轻松地和亲戚朋友联络。我也憋不住,就用电话和同学聊上了。开始听起来是非常吃力。但是久而久之,我越来越熟悉同学的声音了,打电话对我来说已不是太困难的事了。后来,和我用电话联络的人越来越多,我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听话能力。
** 当然,这要以自己的实际能力来具体决定。根据量力而行的原则,先和最熟悉的亲人在电话里交流;等自己具备一定的听话能力之后,再和比较熟悉的亲戚、同学、老师、同事用电话交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听话能力;接着再和不太熟悉的人进行电话交流。如此,既提高了听话能力,又相应的扩大了社交面,可谓一举两得。
**当然,说话时唇型不明显、口音太重的健全人,对聋人来说,仍是一大难题。
三、 尽可能深入了解健全人的文化
**直接影响聋健交往的顺利进行的因素,除了口语能力和看话水平这两个重要方面,两个世界的文化差异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健全人习惯用耳朵交流,很少一边交流一边注视对方的脸,而这一点恰恰是聋人交流所必须的前提条件。只有面对面的交流,聋人才可能看到对方的口型和神态、表情,以便接上对方的话题。
**聋健交流时,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正常人眼瞧着别处,嘴巴却在和聋人说话。而聋人发现健听人不看着自己,就没有作出反应。结果健听人就误以为聋人不想和他说话,交流就此中断。这个现象反映了健听文化和聋文化的差异。
** 正因为这两种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多少聋人和健听人失去许多宝贵的交流的机会。所以,聋人必须在生活的体验中,不断地加深对健听文化的了解,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误会,更好的和健听人相处、沟通。
四、 尽可能让更多健全人了解聋人
**不仅聋人要了解健听人,健听人也要更多地了解聋人,以便达到双向沟通的目的。因为两个世界的差异,健全人又没有耳聋的亲身经历,就不可能感受到失聪所带来的不便、烦恼和痛苦。所以,他们所想象的耳聋是与实际大相径庭的。所以,作为聋人,应该多说出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让更多的健全人更深的了解我们,改变过去的偏见。
** 比如,我和一个健全人初次见面,他总是显得很迟疑的样子,犹豫了半天终于问:"我说话你能听懂吗?"一句话,将我原来的热情一扫而光。我必须耐心地解释半天,对方才恍然大悟。
**类似的故事,不断地在我身上重演,使我深感,当今社会对聋人还有一种偏见。一提起"聋人",健全人就认定他们是根本无法交流。殊不知,时代在变,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聋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已经能和健全人进行交流了。这些偏见,无疑在聋人融入主流社会的渴望中,增加了一道屏障。
**聋人在和健全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听不懂某些字和词,就需要正常人重复好几遍才能听懂。有些人就感到嫌烦了,不愿意再说下去,或者在重复的过程中,厌烦的表情就表现在脸上了。这时聋人看见了,就更加紧张,反而更看不懂口型了,只好不懂装懂,结果造成恶性循环。其实这是健全人不了解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和聋人说话而造成的。
** 还有,正常人往往以为和他们说话声音必须特别大,聋人才能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所以在和聋人交流时,他们故意放大声音说话,甚至把嘴贴近聋人的耳边大喊。其实这正违背了聋人看口型的需要。他们在耳边喊,可谓十分辛苦,但是聋人也就无法看口型了,声音再大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针对这些不利于聋人的实际情况,我们做聋人的,必须要持之以恒,不断地说出聋人需要的是什么,健全人应该如何与聋人交往,以此来改善外部的环境,实现聋人能够真正融入主流社会的愿望。
五、 尽可能不拒绝手语
**刚才讲了聋人应学说话、学看话、学听话、以及聋健之间应互相了解。但这并不等于说,聋人就不必要学手语了。现在社会上,许多聋人的父母,都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会说话,能和健听人交流,却把手语视为多余的语言,视为聋人的低级语言,所以反对聋人使用手语。也有少部分聋人也认为打手语是丢面子的事,等于告诉别人"我是聋人",所以也拒绝使用手语。
** 对此,有的特殊教育学者提出,聋人是少数民族,手语就象是他们的母语,它也是一种语言,和汉语有着同等的地位。同时它更是聋人世界交流的必备工具,对聋人来说有其便利之处,而且也为聋人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所以聋人决不应该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而仅仅使用对自己来说很困难的口语。而且不会手语的聋人,就很难回归自己的聋人世界, 很难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新活动 回顶部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