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GZ医疗队 > 义工技能 > 心理学 > 自我认知 >
序 -《谁在我家》
来源:谁在我家 作者:海灵格家庭系列排列 点击:次 时间:2011-02-01
海灵格在“老子与道德经传奇”的诗中,描述了守卫要求老子在归隐之前留下智慧的那段往事:
第四天就要出关,
守卫挡在面前,
“请您给我们留点什么。”
“没什么可留!”牵牛的童子笑了笑:
“他已经悟出了大道,
他的智慧已经流传。”
守卫无比激动:“那岂不是受益匪浅?”
童子说:“那就是以柔克刚的智慧,你明白吗,刚强难以保持到永远。”
后来我了解到,老子的著作对海灵格来说是很重要的。
多年来,没有记录海灵格的工作一直是我最大的遗憾,许多人也有同感。我知道他对记录一些东西一向都很谨慎,生怕人们把它当作金科玉律,用它来解释自己错误的成见。
他曾说:“精神就像风一样让人捉摸不定。”写下来的东西很容易和真实的生活脱节,失去它的活力,变成千篇一律的模式和空洞的文字。
伯特·海灵格说:“最好的东西难以言传,弄不好就会被误解。”我一直怀疑,要推广海灵格所发展的学问,文字记录是不是合适。后来,在我进行的心理治疗中,我本人和我的当事人反复地体验到他的思想的妙用,因此疑虑也逐渐减少。海灵格曾打算在1997年72岁时就退休,这促使我再次关注他的工作,并决定将他的学问发扬光大。1990年,我问他是否同意我做那个“边关守卫”,他首肯了。刚开始,我计划拍摄他的研讨会,然后整理成文字出版。在我拍摄了第二个研讨会之后,他把讲课的手稿交给了我。其中有“爱的法则”和“良知的界限”,以及其他的资料。这样就超出了我原来的计划。最后,这本书变成家庭关系理念和系统心理治疗的整合,让大家对海灵格的工作有一个粗略的印象。
所以,我尝试用海灵格自己的话来表述,并尽量收录研习会的记录。在他的观点和我不一致的地方,我不作任何评论性的注释,以便每一位读者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它们。
为什么我选择记述伯特·海灵格的系统心理治疗呢?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经参加过很多不同心理治疗流派的、不同名家主持的工作坊和训练课程。20世纪70年代参加的三个伯特·海灵格的研习会让我印象最深,到现在记忆犹新。许多年后,在研习会中体验到的东西,仍然影响着我。在我困惑的时候,仍会对我起作用,让我回到平衡状态,引导我回复原来的自己。他看事情的方式精确独到,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一直把他当成一个“预言家”。我所知道的治疗师中,没有谁能如此快捷地找到问题的症结,没有谁能如此有效地阻断问题,没有谁能够在如此恰当的时刻、用如此充满爱意的幽默语言,将心理治疗很少涉足的灵魂深处的问题重新开启,找到引起变化的可能性。
作为一个参与者,我很难和他保持必要的距离以发现他是怎样工作的。例如,如何唤醒“刹那间的善意”,如何构造他的故事,如何进行家庭排列治疗并使之成为强有力的治疗工具。刚开始的时候,他关于悲剧家庭之中牵连背景的观点,我实在不能认同。在没有真正了解他的意思的时候,对他的沟通方式也很反感。
在他的工作坊中,大家就像参加一个条理清晰、颇具挑战、宗旨明确的聚会,不需要付出太多却可以得到特别的收获。他和蔼可亲又把握分寸,始终能够保持个人的魅力。对每个人带来的问题,诸如归属感、连结、爱、关系系统的成败、向不可抗拒的事物低头、死亡厄运以及死亡等,他都会朝着人性的深度和生命存在的空间不折不挠地探索。正是因为这样,人们深受感动,敞开心灵去聆听他那诗一般的语言。
虽然他所说的常常会涉及过去,但是,通过感觉和直觉,他总是审视周围,为那未知的、更美好的一切寻找更多的可能性,寻找解决的办法。家庭排列显示出人们深层本性的治疗力量,是因为其中的信息并不是可以言传的,虽然那是信息传递的最基本方式。陈旧的东西,必须抛之脑后,崭新的世界,必定可以到来。
这本书的内容很容易让人误解、让人怀疑或让人难于接受。那些生搬硬套的人,会把他们读到的解释当作普遍性的真理。海灵格的话常常简单明了,好像是在说一个永恒或绝对的真理。但仔细观察他的工作就可以看到,他的治疗性干预常常是针对某个特定治疗过程中的特定个体。如果你试图把这些特定的句子当作普遍性的真理和行动的准则,那么你就是买椟还珠了。在进行完一次家庭排列之后,他常告诫人们不需要刻意去改变什么,只是让家庭排列继续在心灵里运作,说不定有一天就会恍然大悟,清楚自己做什么、怎么做才最有益。
在阅读治疗笔录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伯特·海灵格是怎样纠正那些对他的话囫囵吞枣的人。他也时常警惕着,不让自己的思想和观察陷入某种理论模式。“太强调理论会干扰实践”,在本书中我也向他学习。他从现象学的(phenomenological)角度看自己的工作。对他而言,真正看见的、正在发生的事情,就是需要处理的事情。“在迷茫时,我会对现实敞开自己,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问题在于,我怎样才能从漫漫黑夜中发现真实情况?我把身心溶入在变幻的空间中,我成为它的一分子,它向外延伸,非我能及。空间中的事物,有的变得明亮了,呈现出本来的面貌。我对它开放我自己,等待某些东西的出现。这个过程就像是,我在黑暗中摸索向前,直到找到出口。当我找到那明亮的地方,我会用言辞描绘出什么照亮了我,那就是完整和成熟。当我找到正确的词以后,人们就会在理性思维以外的层面领悟它。正确的词汇能触动和感动人们,就算人们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也能起作用。
如果这本书能成为那打动你的“正确的词汇”,我将不胜荣幸。——根达·韦伯
第四天就要出关,
守卫挡在面前,
“请您给我们留点什么。”
“没什么可留!”牵牛的童子笑了笑:
“他已经悟出了大道,
他的智慧已经流传。”
守卫无比激动:“那岂不是受益匪浅?”
童子说:“那就是以柔克刚的智慧,你明白吗,刚强难以保持到永远。”
后来我了解到,老子的著作对海灵格来说是很重要的。
多年来,没有记录海灵格的工作一直是我最大的遗憾,许多人也有同感。我知道他对记录一些东西一向都很谨慎,生怕人们把它当作金科玉律,用它来解释自己错误的成见。
他曾说:“精神就像风一样让人捉摸不定。”写下来的东西很容易和真实的生活脱节,失去它的活力,变成千篇一律的模式和空洞的文字。
伯特·海灵格说:“最好的东西难以言传,弄不好就会被误解。”我一直怀疑,要推广海灵格所发展的学问,文字记录是不是合适。后来,在我进行的心理治疗中,我本人和我的当事人反复地体验到他的思想的妙用,因此疑虑也逐渐减少。海灵格曾打算在1997年72岁时就退休,这促使我再次关注他的工作,并决定将他的学问发扬光大。1990年,我问他是否同意我做那个“边关守卫”,他首肯了。刚开始,我计划拍摄他的研讨会,然后整理成文字出版。在我拍摄了第二个研讨会之后,他把讲课的手稿交给了我。其中有“爱的法则”和“良知的界限”,以及其他的资料。这样就超出了我原来的计划。最后,这本书变成家庭关系理念和系统心理治疗的整合,让大家对海灵格的工作有一个粗略的印象。
所以,我尝试用海灵格自己的话来表述,并尽量收录研习会的记录。在他的观点和我不一致的地方,我不作任何评论性的注释,以便每一位读者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它们。
为什么我选择记述伯特·海灵格的系统心理治疗呢?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经参加过很多不同心理治疗流派的、不同名家主持的工作坊和训练课程。20世纪70年代参加的三个伯特·海灵格的研习会让我印象最深,到现在记忆犹新。许多年后,在研习会中体验到的东西,仍然影响着我。在我困惑的时候,仍会对我起作用,让我回到平衡状态,引导我回复原来的自己。他看事情的方式精确独到,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一直把他当成一个“预言家”。我所知道的治疗师中,没有谁能如此快捷地找到问题的症结,没有谁能如此有效地阻断问题,没有谁能够在如此恰当的时刻、用如此充满爱意的幽默语言,将心理治疗很少涉足的灵魂深处的问题重新开启,找到引起变化的可能性。
作为一个参与者,我很难和他保持必要的距离以发现他是怎样工作的。例如,如何唤醒“刹那间的善意”,如何构造他的故事,如何进行家庭排列治疗并使之成为强有力的治疗工具。刚开始的时候,他关于悲剧家庭之中牵连背景的观点,我实在不能认同。在没有真正了解他的意思的时候,对他的沟通方式也很反感。
在他的工作坊中,大家就像参加一个条理清晰、颇具挑战、宗旨明确的聚会,不需要付出太多却可以得到特别的收获。他和蔼可亲又把握分寸,始终能够保持个人的魅力。对每个人带来的问题,诸如归属感、连结、爱、关系系统的成败、向不可抗拒的事物低头、死亡厄运以及死亡等,他都会朝着人性的深度和生命存在的空间不折不挠地探索。正是因为这样,人们深受感动,敞开心灵去聆听他那诗一般的语言。
虽然他所说的常常会涉及过去,但是,通过感觉和直觉,他总是审视周围,为那未知的、更美好的一切寻找更多的可能性,寻找解决的办法。家庭排列显示出人们深层本性的治疗力量,是因为其中的信息并不是可以言传的,虽然那是信息传递的最基本方式。陈旧的东西,必须抛之脑后,崭新的世界,必定可以到来。
这本书的内容很容易让人误解、让人怀疑或让人难于接受。那些生搬硬套的人,会把他们读到的解释当作普遍性的真理。海灵格的话常常简单明了,好像是在说一个永恒或绝对的真理。但仔细观察他的工作就可以看到,他的治疗性干预常常是针对某个特定治疗过程中的特定个体。如果你试图把这些特定的句子当作普遍性的真理和行动的准则,那么你就是买椟还珠了。在进行完一次家庭排列之后,他常告诫人们不需要刻意去改变什么,只是让家庭排列继续在心灵里运作,说不定有一天就会恍然大悟,清楚自己做什么、怎么做才最有益。
在阅读治疗笔录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伯特·海灵格是怎样纠正那些对他的话囫囵吞枣的人。他也时常警惕着,不让自己的思想和观察陷入某种理论模式。“太强调理论会干扰实践”,在本书中我也向他学习。他从现象学的(phenomenological)角度看自己的工作。对他而言,真正看见的、正在发生的事情,就是需要处理的事情。“在迷茫时,我会对现实敞开自己,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问题在于,我怎样才能从漫漫黑夜中发现真实情况?我把身心溶入在变幻的空间中,我成为它的一分子,它向外延伸,非我能及。空间中的事物,有的变得明亮了,呈现出本来的面貌。我对它开放我自己,等待某些东西的出现。这个过程就像是,我在黑暗中摸索向前,直到找到出口。当我找到那明亮的地方,我会用言辞描绘出什么照亮了我,那就是完整和成熟。当我找到正确的词以后,人们就会在理性思维以外的层面领悟它。正确的词汇能触动和感动人们,就算人们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也能起作用。
如果这本书能成为那打动你的“正确的词汇”,我将不胜荣幸。——根达·韦伯
上一篇:译序 -《谁在我家》 下一篇:导言 -《谁在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