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GZ医疗队 > 义工技能 > 心理学 > 自我认知 >
第四节 治疗笔录 -《第三章 父母和孩子*谁在我家》(3)
来源:谁在我家 作者:海灵格家庭系列排列 点击:次 时间:2011-02-01
海灵格:系统排列中,从观察父亲代表的反应上看,我隐隐觉得他一点都不想被牵涉进去。我假定那是因为他愧疚自责。这也就是他一直想离开的原因。从他在排列中的位置上看,他不想和孩子有任何关系。单从这一点上,就足以引起严重的后果。老实说,我早就没有把他算在里面了,就好像他已经把父亲的权利抛开一样。
当一个人把孩子送给别人时,他通常也放弃了自己作为父母亲的任何权利。尽管如此,有些时候仍然会有解决办法。即使是母亲,要面对那孩子也有困难,因为,她自己也同样感觉到内疚自责。参与者:整个过程太快了。海灵格:这种情况,怎么快都没有用。只有在孩子说“我接受你做我的母亲”时,母亲才能感觉到被对方承认母亲的身份,才能克服她面对女儿时出现的内疚罪责。
我原本没有打算去处理父亲方面的事情。但是,当她请求父亲祝福的时候,父亲的心融化了,让人看到了和当事人联系在一起的可能。只要爱能够流动,内疚罪责的破坏力量就会冰消雪散。因而她能够向父亲走去,而父亲也能向她移动。这就是我们刚才所看到的过程背后的动力。
问:关于父亲方面我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你说,因为把自己的女儿送给别人收养而产生的罪责感,可能会让他转身离去。但是,他转身离去,难道没有可能是因为他受到原生家庭的连结,而孩子也必须接受这个事实吗?他离去不是更符合现实情况吗?当父亲站在孩子的身边时,实际上孩子宁愿拒绝父亲也不愿看到父亲被牵扯进其他事情中,因而自己想要离去,是不是?
海灵格:我只是注意至关紧要的事情,而不管父亲可能受到什么事情的牵连和连累,他必须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牵连并不能从这些后果中把他解脱出来。他所受到的其他连累可能会帮助我们了解他的行动,但是不可能抹掉他自己行为的后果。那样将会侮辱他。他的行为十足像个孩子,虽然他曾经授精产子,但他的感受还只是孩子般的感受。然而,他仍然是孩子的父亲。就算是为了让他好受一些而刻意否定这一事实,但真相仍然不会让他如愿以偿。如果他是当事人,那么,我们当然要探讨他的牵连,但是如果我们今天做这些的话,就会分散莱斯莉的注意,她才是我们的主要对象。我们必须清楚在处理谁的问题,必须掌握好分寸。
参与者:我不是建议要在这里处理父亲的原生家庭,因为很显然他并不是当事人。他离去是因为他不能胜任自己的角色,不能担负起作为父亲的责任。把他的离去解释为他接受了这一事实,似乎更好。这样做,比你所做的——把他当成一股有益的力量带到画面中,似乎更实际一些。
海灵格:先让我问你一个问题。在你心中谁有一个比较好的位置,父亲还是女儿?这个问题对治疗很重要,因为受情况影响越大的人,在我心中占的位置就越重要。这个人通常是孩子。在自己心中给孩子一个位置,让那些大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相信,不管父亲受到什么样的牵连,他都能够像一个父亲那样行动,不管母亲受到什么牵连,她也能够像一个母亲那样行动。
治疗师和社会工作者有些时候很关心成年人。他们会问,“谁是那个可怜的母亲?我们怎样才能帮助她?可怜的母亲,她怎么能养活这些孩子呢?”因而,他们就会像对待小孩子一样对待那个母亲,而孩子却好像成了可以随手安置的物品。我的处理方法是不同的。我支持孩子,让其他人为自己行动的结果负责。我会寻找解决办法,把责任还给成年人,把孩子解放出来。孩子们承担大人行为的后果,真是太常见了。
参与者:你阐述的观点很明确。也许我没有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我也关心孩子。我再解释一下:让孩子明白父亲真的已经离她而去,并接受这一事实,对孩子来说不是更好吗?这就是她生活中的现实。
海灵格:不对。那样就把孩子变成了父母。那么孩子就必须明白,必须表现得像大人,好像父亲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良影响。我们都已经看到,当我们相信父母表现得像父母的时候,会有什么情况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