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GZ医疗队 > 义工技能 > 心理学 > 自我认知 >
第一节 为了伟大的信念 -《第五章 爱和伟大的灵魂*谁在我家》
来源:谁在我家 作者:海灵格家庭系列排列 点击:次 时间:2011-02-01
我们既属于个人关系系统和社会系统,又是更大的关系系统里的一分子。在我们的亲密关系中,支持我们的形形色色的爱的法则,对其他的关系系统并不适用。如果涉及更大的整体和超然系统的话,例如,涉及到上帝、命运、世界背后的一切奥秘,或者涉及世界的整体,那时,那些法则和原理就不再适用了。运用它们只能导致荒诞的结果。
想一想自己儿时的经历。像孩子感应自己的父母时,总想寻找理想的父母一样,我们能够去感应上帝,去感应世界背后的奥秘。因而,我们会像孩子那样相信、像孩子那样希望、像孩子那样信任、像孩子那样去爱,我们也可以像孩子那样害怕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事情。
想一想自己在大家庭中的经历。当我们涉及到命运或者世界背后的奥秘时,也许会像对待自己家庭的成员一样,我们和它一起,就好像是圣徒中的一群生死兄弟。不过,就像在家庭中一样,我们会根据一些既不清楚也无法左右的清规戒律,来对我们的资格进行筛选。想一想我们在自愿加入的社团中的经历。我们在涉及世界背后的奥秘时,就好像和它有生意来往一样,自己成了它的全权代表或发言人,签订合同或协议,就好像生命允许我们相互调节彼此之间的付出和接受,并控制我们相互之间的获利和损失。
我们能接近的世界背后的奥秘,也许好像我们的亲密关系,在其中有爱和被爱、新娘和新郎。
我们涉及那个奥秘时,也许会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大胆地指出这个世界哪里出了错,需要如何改进。我们并不满意世界现实的样子,试图从世界中拯救自己和他人。
但是,还有另一种方式。当我们涉及世界的奥秘时,我们要忘记那些适用于我们已知的关系中的事物,就好像当我们在海洋中游泳的时候,我们要忘记不断流进来的江河;当我们到达目标的时候,要忘记来时的路。有和无一个修行者外出寻找神灵,在市场中走向一个商人向他化缘。商人看了他一眼,停了下来为他提供食物,又提了一个问题:“你向我化缘是什么意思?你只是在寻求你的生计,你还洋洋得意地认为,我和我的生意比起你和你的追求是低级的东西。”修行者回答说“和我追求的神灵相比,其他的似乎确实低级。商人不满意,试着向他提第二个问题:“如果这样的神灵存在,它会超出我们所及。因此,一个人怎么能够设想寻找神灵,就好像神灵躺在某条大路的远端,等着被人发现;一个人怎么能拥有他,宣称比别人分享得更多?相反,如果这个神灵存在,一个人怎么能远离他,被排除在他的意愿和照顾之外?”修行者回答说:“只有那些准备抛开身边所有一切的人,愿意放下一切牵挂,到此时此刻,才有可能找到神灵。”
还是不能信服,商人又提出另外一个问题来考他。“就算那样一个神灵存在,它必须接近每一个人。虽然它隐藏在现在和永恒之中,就好像‘无’隐藏在‘有’之中,过去和未来隐在此时此刻中,“和‘有’相比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有限和短暂,‘无’似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就好像过去和未来,比起此时此刻。“然而,只有在‘有’的前提下,‘无’才能展现出来。就好像过去和未来能显露出,只有在此时此刻。“‘无’紧紧把握住的,我们一无所知,像黑夜和死亡。有些东西终究会到来。“但是有一些片刻,在眼睛闪烁的时候,神灵突然照亮现在,像一道闪电照亮夜空。“因而,神灵也把我们拉向现存的尘世间,照亮现在。”接着修行者问商人一个问题:“如果你说的是真的,那么能留下什么——给我和你?”商人说:“仍然留给我们的就是短暂的人生和大地。”
第一节:为了伟大的信念
在一组参与者中,有一个身为人父的人,以前曾做过牧师,现在离开教会,组织了家庭,并结婚生子。在系统排列治疗中,他站在教会和家庭之间非常痛苦。
海灵格:观察这次系统排列,我们就能看到,对这个牧师来说,留在修道院中可能会轻松一些。这很常见,也是我提起这段故事的原因。如果有一个人曾经信奉上帝,或者心中有了神灵,那么他离开教堂和宗教界之后的生活,通常要比留在宗教界受限得多。天主教的新教徒就更加明显,因为限制更大(独身生活)。只有在他们奔向巨大整体,也就是说抛开一个较小的信仰,朝向更大的信仰的时候,才能成功地脱离教堂。
有一种信仰,叫人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归附神灵,在人们与周围的世界相处得很和谐时,神灵就会发怒和降罪,那么这种信仰是有破坏性的。信念和怀疑,就像罪责内疚和清白无辜一样,在心灵中相互依存,我们会在信念和怀疑之间摇摆不定,就像在罪责内疚和清白无辜之间不断地摇摆一样。如果某种宗教信念告诉我们世界充满着邪恶,要想信奉这种信念,就必须脱离现实的世界,小心翼翼地离开自己的主宰。为了它,必须抛开自己所看到的、所经历过的一切,必须转向另外一个只是听别人说过的神。这个神曾在那些人面前显过灵,而自己对那个神的所知也就这么多,只是别人告诉自己而已,完全没有自己的感受。那么,对那个神的信仰,实际上成了对其他人报告的信仰。要想膜拜和信奉那个神,就必须放弃和忽略自己的感受和所见,必须相信其他人宣扬的神迹。这样,我们就把自己束缚住了。
宗教是借助文化和家庭传统来传播的。人们信奉宗教,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家庭信奉它。对很多人来说,放弃一种信仰就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的家庭。这就让每个脱离它的人都会感到罪责内疚,不论穆斯林、天主教徒、犹太教徒、新教或者佛教徒,都不例外。对他们来说,至关紧要的是对自己的家庭忠诚与否,而不是真正对神或者对伟大的灵魂实际经验。
宗教和信仰的基础就是要承认世界是整个人类的世界,而这种特殊教派的信仰却在人与人之间建筑了一道道障碍。包容和热爱现实世界的宗教经验是没有什么界限的。接受和热爱现实世界的那些人,不会把自己留在单一群体的范围里。他们会走出特殊群体的界限,拥抱整个现实世界。这种对世界的爱,这些充满爱意的人们谱奏的乐章,超越了自己的群体,奔向世界伟大的整体。这是它的特性,和那些害怕、憎恨和分离的信念截然不同,这种爱会拥抱、紧握和珍爱这丰富多彩的大同世界。
信徒
有个人在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文化和自己的家庭里出生长大。儿提时,先知和上帝的故事就让他深深地着迷,他深深地渴望自己能像心中的偶像一样。经过长期的训练,他已经完全接受了自己的偶像,从思想到语言动作都和他一模一样。
想一想自己儿时的经历。像孩子感应自己的父母时,总想寻找理想的父母一样,我们能够去感应上帝,去感应世界背后的奥秘。因而,我们会像孩子那样相信、像孩子那样希望、像孩子那样信任、像孩子那样去爱,我们也可以像孩子那样害怕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事情。
想一想自己在大家庭中的经历。当我们涉及到命运或者世界背后的奥秘时,也许会像对待自己家庭的成员一样,我们和它一起,就好像是圣徒中的一群生死兄弟。不过,就像在家庭中一样,我们会根据一些既不清楚也无法左右的清规戒律,来对我们的资格进行筛选。想一想我们在自愿加入的社团中的经历。我们在涉及世界背后的奥秘时,就好像和它有生意来往一样,自己成了它的全权代表或发言人,签订合同或协议,就好像生命允许我们相互调节彼此之间的付出和接受,并控制我们相互之间的获利和损失。
我们能接近的世界背后的奥秘,也许好像我们的亲密关系,在其中有爱和被爱、新娘和新郎。
我们涉及那个奥秘时,也许会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大胆地指出这个世界哪里出了错,需要如何改进。我们并不满意世界现实的样子,试图从世界中拯救自己和他人。
但是,还有另一种方式。当我们涉及世界的奥秘时,我们要忘记那些适用于我们已知的关系中的事物,就好像当我们在海洋中游泳的时候,我们要忘记不断流进来的江河;当我们到达目标的时候,要忘记来时的路。有和无一个修行者外出寻找神灵,在市场中走向一个商人向他化缘。商人看了他一眼,停了下来为他提供食物,又提了一个问题:“你向我化缘是什么意思?你只是在寻求你的生计,你还洋洋得意地认为,我和我的生意比起你和你的追求是低级的东西。”修行者回答说“和我追求的神灵相比,其他的似乎确实低级。商人不满意,试着向他提第二个问题:“如果这样的神灵存在,它会超出我们所及。因此,一个人怎么能够设想寻找神灵,就好像神灵躺在某条大路的远端,等着被人发现;一个人怎么能拥有他,宣称比别人分享得更多?相反,如果这个神灵存在,一个人怎么能远离他,被排除在他的意愿和照顾之外?”修行者回答说:“只有那些准备抛开身边所有一切的人,愿意放下一切牵挂,到此时此刻,才有可能找到神灵。”
还是不能信服,商人又提出另外一个问题来考他。“就算那样一个神灵存在,它必须接近每一个人。虽然它隐藏在现在和永恒之中,就好像‘无’隐藏在‘有’之中,过去和未来隐在此时此刻中,“和‘有’相比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有限和短暂,‘无’似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就好像过去和未来,比起此时此刻。“然而,只有在‘有’的前提下,‘无’才能展现出来。就好像过去和未来能显露出,只有在此时此刻。“‘无’紧紧把握住的,我们一无所知,像黑夜和死亡。有些东西终究会到来。“但是有一些片刻,在眼睛闪烁的时候,神灵突然照亮现在,像一道闪电照亮夜空。“因而,神灵也把我们拉向现存的尘世间,照亮现在。”接着修行者问商人一个问题:“如果你说的是真的,那么能留下什么——给我和你?”商人说:“仍然留给我们的就是短暂的人生和大地。”
第一节:为了伟大的信念
在一组参与者中,有一个身为人父的人,以前曾做过牧师,现在离开教会,组织了家庭,并结婚生子。在系统排列治疗中,他站在教会和家庭之间非常痛苦。
海灵格:观察这次系统排列,我们就能看到,对这个牧师来说,留在修道院中可能会轻松一些。这很常见,也是我提起这段故事的原因。如果有一个人曾经信奉上帝,或者心中有了神灵,那么他离开教堂和宗教界之后的生活,通常要比留在宗教界受限得多。天主教的新教徒就更加明显,因为限制更大(独身生活)。只有在他们奔向巨大整体,也就是说抛开一个较小的信仰,朝向更大的信仰的时候,才能成功地脱离教堂。
有一种信仰,叫人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归附神灵,在人们与周围的世界相处得很和谐时,神灵就会发怒和降罪,那么这种信仰是有破坏性的。信念和怀疑,就像罪责内疚和清白无辜一样,在心灵中相互依存,我们会在信念和怀疑之间摇摆不定,就像在罪责内疚和清白无辜之间不断地摇摆一样。如果某种宗教信念告诉我们世界充满着邪恶,要想信奉这种信念,就必须脱离现实的世界,小心翼翼地离开自己的主宰。为了它,必须抛开自己所看到的、所经历过的一切,必须转向另外一个只是听别人说过的神。这个神曾在那些人面前显过灵,而自己对那个神的所知也就这么多,只是别人告诉自己而已,完全没有自己的感受。那么,对那个神的信仰,实际上成了对其他人报告的信仰。要想膜拜和信奉那个神,就必须放弃和忽略自己的感受和所见,必须相信其他人宣扬的神迹。这样,我们就把自己束缚住了。
宗教是借助文化和家庭传统来传播的。人们信奉宗教,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家庭信奉它。对很多人来说,放弃一种信仰就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的家庭。这就让每个脱离它的人都会感到罪责内疚,不论穆斯林、天主教徒、犹太教徒、新教或者佛教徒,都不例外。对他们来说,至关紧要的是对自己的家庭忠诚与否,而不是真正对神或者对伟大的灵魂实际经验。
宗教和信仰的基础就是要承认世界是整个人类的世界,而这种特殊教派的信仰却在人与人之间建筑了一道道障碍。包容和热爱现实世界的宗教经验是没有什么界限的。接受和热爱现实世界的那些人,不会把自己留在单一群体的范围里。他们会走出特殊群体的界限,拥抱整个现实世界。这种对世界的爱,这些充满爱意的人们谱奏的乐章,超越了自己的群体,奔向世界伟大的整体。这是它的特性,和那些害怕、憎恨和分离的信念截然不同,这种爱会拥抱、紧握和珍爱这丰富多彩的大同世界。
信徒
有个人在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文化和自己的家庭里出生长大。儿提时,先知和上帝的故事就让他深深地着迷,他深深地渴望自己能像心中的偶像一样。经过长期的训练,他已经完全接受了自己的偶像,从思想到语言动作都和他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