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疾病诊疗 > 内外妇儿 > 外科
重症肌无力(外科)(3)
来源:求医网 作者:求医网 点击:次 时间:2008-02-22
(二)先天性重症肌无力
此型指正常母亲的新生儿患重症肌无力,家庭中常有重症肌无力病人。42%病例于2岁时,66%于20岁以前发病。病婴中无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其发病机制与遗传有关。突触后膜结构畸形;几乎完全缺乏有功能的接头褶,微小结构减少,终板乙酰胆碱受体不足。此型与暂时性新生儿重症肌无力不同,症状为持续性,无完全缓解。症状多在出生时或其后不久出现,眼外肌受累明显,常可累及面部肌肉而影响摄食。全身肌无力少见。
(三)家族性婴儿型重症肌无力
指正常母亲的婴患重症肌无力,家族中有其他重症肌无力病人,如兄弟或姊妹,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出生时有严重的呼吸困难和摄食困难,尤以呼吸暂停的特点而有别于前两型,常因呼吸衰竭致使婴儿死亡。多在2岁内症状发作,有自然缓解倾向,随年龄增长百好转,但也可因感染后再将近引起窒息致死。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有效,故应早期确诊。
(四)胆碱酯酶缺乏
此型重症肌无力是由于在终板亚神经结构缺乏乙酰胆碱酯酶所致,发生于儿童累及眼肌和颅神经Ⅸ~Ⅻ支配的肌肉,躯干肌肉也受累,肢体近端较远端重。腾喜龙试验阴性,用抗肿碱酯酶药物或增加乙酰胆碱释放的胍无效,而强的松治疗效果明显。
(五)青少年肌无力
全部肌无力病例的4%在10岁前发病,24%病例在20岁前发作,女性占优势(4:1)。此型与婴儿型相反,遗传因素相对小,主要是免疫机制在发病机制中起作用。病程进展慢,有明显起伏。胸腺瘤少见。
(六)chengren肌无力
705chengren肌无力病例有胸腺增生,年轻人多见;10%~15%病例有胸腺瘤,老年人常见。男性病人较女性发病快,缓解率低,死亡率高。临床过程有明显的加剧期和缓解期,3/4眼肌受累的病人,在第1~3年内发展成全身型肌无力,咽喉肌受损,最严重时,可有多组肌群受累而出现不对称的症状组合。活下来的大部分病人变为慢性迁延,发作次数减少,症状减轻。
重症肌无力可合并其他疾病,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红斑狼疮、多肌炎、 Sjogren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维生素B12缺乏,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甲状旁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和白斑等,被认为是多腺体衰竭综合征的一部分。这些可能有遗传的因素,基于他们与组织相容性的抗原有联系,特别是HLA-AI、A8、Dw3,这些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在某一病人,一次特殊的接触可引起不正常的反应。这个推论是根据研究单卵双生同胞胎的资料,发现只有其中一位婴儿患重症肌无力。
5%重症肌无力病人有甲状腺功能障碍。有时,难以区分重症肌无力症状还是甲状腺疾病的症状,因为两者可引起近端腩体无力和眼症。甲状腺病主要是内分泌疾患,而重症肌无力更多的是免疫性或遗传性疾病。所有甲状腺病,包括甲状腺肿、粘液水肿、Graves 病和桥木甲状腺炎都可合并肌无力。
1.肌无力综合征与重症肌无力的鉴别诊断
肌无力综合征(Lambert-Eaton综合征)是后天性运动神经末稍的疾病,由于释放乙酰胆碱数量减少所致。典型的病人是50~70岁男性,主诉肢体带状肌群无力,主要是上肢,而下肢、眼肌或延髓受累较轻或未被累及,深部腱反射倾向于减弱或正常。此病可误诊为重症肌无力,它常伴有肿瘤,特别是小细胞肺癌,肌无力先于肿瘤症状出现。
肌无力综合征有自身免疫的基础,致病的IgG抗体与突触前,主要负责释放乙酰胆碱的钙离子系统有交叉反应。在有病的神经终板,乙酰胆碱含量和持乙酰酶活动度正常,说明乙酰胆碱的合成和集中是正常的,而缺陷是由于小囊泡释放受损,减少乙酰胆碱的释放量造成此疾病。由于在胆碱能自行调节部位的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继发出现家族性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表现为嘴干,损伤眼肌,使眼球对不同距离的调节能力受损,排尿困难和便秘。
肌无力综合征的典型肌电图呈递减现象。与重症肌无务相反,增加运动量和痉挛性刺激比减小肌力更会减轻此现象。病人通常有面部肌无力的“苦笑鬼脸”,但肌力相对好,而重症肌无力病人面部变化不太重,但肌无力明显。肌无力综合征病人的骨骼肌无力用抗乙酰胆碱酯酶治疗时效差,而3,4-二氨基吡啶证明可增加传递质的释放,对抗神经肌肉和自身免疫的神经系疾病有效。增加从突触前神经末稍释放乙酰胆碱的药物,如钙可能有效。
重症肌无力病人结非去极化肌松剂敏感,而对去极化肌松剂耐药。肌无力综合征病人对上述两种肌松剂均敏感。
在诊断此综合征时,应做支气管镜检查及纵隔镜检查,如怀疑肺癌应开胸检查。
2.其他疾病与重症肌无力的鉴别 癔病、甲状腺疾病、神经肌肉疾病的其他肌无力的症状有时被误诊为重症肌无力,但氯化腾喜龙试验、单根纤维肌电图、抗体水平的测定均可鉴别这些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