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ICP备11076303号  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医疗服务总队 www.gzyld.org.cn
加入医疗队
加入志愿者

位置:GZ医疗队医疗教学教学文档网络资源

蜱叮咬相关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10-09-25
最近,河南商县蜱叮咬后引起无形体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从新闻中,我们看到,部分患者曾被诊断为“精神病”“脑炎”等疾病(河南商城多位被蜱虫咬伤者曾被误诊为精神病,http://news.sina.com.cn/c/2010-09-09/034221066730.shtml)。这一新闻值得我们的重视。蜱虫叮咬本身并无大碍,主要是由蜱传播的各种微生物引起了多种多样的病症,因此说,蜱叮咬相关的疾病其实有很大的异质性,目前国内各地所报道的多起蜱叮咬相关疾病并不一定是同一种疾病的流行。 因为缺乏一手数据,目前尚不清楚,上述表现为“精神病”“脑膜炎”“脑炎”的患者是否具有血小板减少的特征(无形体病)。但是蜱叮咬相关的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值得我们的注意。这主要是因为,这些疾病在症状上虽然和普通病毒引起的“脑炎”“脑膜炎”在症状上类似,但是在治疗上却不完全相同。例如由伯氏包柔螺旋体引起的莱姆病,在没有足量抗感染的情况下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会加重病情。而有些蜱相关的病毒甚至是致死性的,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09年就曾经报道过一例由于鹿蜱病毒感染脑炎所致死亡。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蜱叮咬相关的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从而减少误诊的几率。最具代表的蜱相关神经系统感染为森林脑炎和莱姆病,分别是由病毒和螺旋体引起,再碰到精神疾病的时候,我们经常要排除脑炎,而对于一个明确为脑炎的患者,我们除了定位(脑实质、脑膜),定性(病毒性、细菌性、螺旋体等等),我们还需要定源(明确病毒或者细菌的种类)。尽管目前我们对于不同病毒性脑炎的治疗手段还不充分,但只有明确病原,这样才可以更有的放矢的进行治疗和预后的评估,为将来寻找特异性治疗奠定基础。

莱姆病
中文名称:
莱姆病
英文名称:
Lyme disease
定义:
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病原体萎氏包柔螺旋体 (Borrelia burgdorefi),传播媒介为硬蜱。症状早期以慢性游走性红斑为主,中期表现神经系统及心脏异常,晚期主要是关节炎。
莱姆病是一种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所引起,经硬蜱(tick)为主要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慢性炎症性多系统损害,除慢性游走性红斑和关节炎外,还常伴有心脏损害和神经系统受累等症状。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一种以为媒介的螺旋体感染性疾病。我国于1985年首次在黑龙江省林区发现本病病例,以神经系统损害为该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其神经系统损害以脑膜炎、脑炎、颅神经炎、运动和感觉神经炎最为常见。其中一期莱姆病仅用抗生素即可奏效,至二期、三期用抗生素无济于事,特别是神经系统损害更乏特效疗法。 针灸治疗本病是9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至今虽仅报道一篇,但由于是治疗治疗Ⅱ期、Ⅲ期患者,且疗效亦较满意,故特立一节予以介绍。
  莱姆病是一种地区性、全身性、慢性为症性蜱媒螺旋体病。早期以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为特点,以后出现神经、心脏或关节病变,通常在夏季和早秋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略多于女性。
病因

由蜱传播的Burgdorferi疏螺旋体为病原体。

病理  

1、红斑表玻全层血管周围和间质中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或嗜酸性白细胞浸润,表皮及真皮乳头水肿。 2、关节受累时的滑膜改变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似。

诊断  1、皮肤病变:常为首发症状,特征性表现为慢性游走性红斑,初起为红色斑疹或丘疹,逐渐扩大成环殂损害。一般出现在蜱叮咬后3—32天,好发于躯干、大腿、腹股沟,、腋下等处。

  2、神经系统病变:约见于15%的患者,与皮疹同时或消退后1—6周出现。表现为脑膜炎、脑神经炎、舞蹈症、小脑共济失调,出现脑膜刺激征、昏迷、面瘫或三叉神经痛等。

  3、心脏病变:见于8%左右的患者,常于皮损出现3周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炎、心包炎或全心炎等。

  4、关节病变:约见于60%的患者,多累及大关节,尤其是膝关节,反复发作肿胀、疼痛,10%的患者可转变为慢性关节炎。

  5、其他表现:发热、乏力、肌痛、恶心、呕吐、结膜炎、虹膜炎、淋巴结及肝脾大等。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中性粒细胞可稍增多。

  2、血沉增快类风湿因子阴性。循环免疫复合阳性。

  3、抗burgdorfer疏螺旋体抗体滴度≥1:256。

  (三)经线检查

  可见受累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影,少数患者有软骨和骨侵蚀表现。

  (四)诊断标准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提出,符合下列任何1条者均可诊断为莱姆病。

  1、在流行区,慢性游走性红斑(单个红斑的直径必须至少为5cm,并应由医生检查确定)或抗burgdorfer疏螺旋体抗体滴度≥1:256,及1个或1个以上器官系统受累。

  2、在非流行区,慢性游走性红斑及抗burgdorfer疏螺旋体抗体滴度≥1:256。,或慢性游走性红斑及1个或1个以上器官系统受累,或抗体滴度≥1:256。及1个或1个以上器官系统受累。

治疗
电针
  (一)取穴
  主穴:分为3组。1.扶突、曲池、内关、少海;2.环跳(或承扶)、委中,冲门、阳陵泉、马尾神经点、脊髓点;3.翳风、听会,颊车、地仓。
  马尾神经点位置:骶椎与尾椎之间。
  脊髓点位置:支配瘫痪肢体相应脊髓节段的棘突间隙。
  (二)治法
  第一组用于上肢瘫痪,第二组用于下肢瘫痪,第三组用于面瘫。据症选取穴位,每两穴组成一对电极,用28号毫针,针刺至出现闪电式传导感。其中,马尾神经点,针尖向上,平刺6~8厘米;脊髓点,宜直刺4~6厘米,使针尖达硬膜外。然后用BT-701A型电针仪,正脉冲不小于25V,负脉冲不小于45V,通电7~15分钟。每日1次,不计疗程,直至神经功能恢复或不再继续进步。一般须治疗半年以上。
  (三)疗效评价
  共治21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7例,即肌力达到Ⅴ极,总有效率达90.5%。[1]
用药
  对一期病人,首选四环素,成人250mg/次,一日四次。亦可用青毒素或红霉素治疗。
  对二、三期病人,可采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成人静脉滴注青霉素G2000万单位,每日一次,连用10天,或苄星青霉素G240万单位,每周一次肌注,用药3周。亦可用头孢三嗪1~2g/天,疗程2周
新活动 回顶部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