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GZ医疗队 > 医疗教学 > 教学文档 > 医疗制度 >
部分三甲医院儿科被指沦为摆设 不能输液做检查
来源:未知 作者:seagull8111 点击:次 时间:2013-05-29
原标题 [部分三甲医院儿科被指沦为摆设 不能输液做检查]
门前排长龙,患儿频折腾,家长很苦恼——
医院儿科可别成了“摆设科”
4个小时、5.5个小时、7个小时……这组时间数字,是最近几位家长带着孩子看病的候诊时间。入冬以来,气温骤降,患儿激增,儿童医院、各区县妇幼保健院和二级医院的儿科门外,孩子的咳嗽声、哭闹声此起彼伏。而一些三级甲等大医院,虽已按卫生部门的要求恢复了儿科,却沦为“摆设科”,既做不了检查也输不了液,有的周末都不开诊。面对就诊高峰,根本帮不上忙。
遭遇
守着大医院却输不了液
市民赵先生的儿子一直咳嗽,吃药几天不见好,上周末突然发高烧。看孩子直打蔫儿,他赶紧带着孩子奔了医院。紧赶慢赶,差5分钟11时在通州区妇幼保健院挂上了号。
“一看序号,我都绝望了。”赵先生说,手里的号已经排到400开外了,但看看叫号器上的显示,才排到100号。分诊台的值班护士拿过挂号条扫了一眼,便说:“下午下班前来吧,一下午都看不上!”此时,七八个诊室内,医生都没闲着,为患儿看病个个忙得满头大汗。
与此同时,贺女士也带着生病的孩子到通州区妇幼保健院求医。一见人多,性急的贺女士拉起正在发烧的孩子的手就走了。“我想着潞河医院也有儿科,就奔了那儿。”结果,贺女士在那里遇到的也是一大厅的候诊患儿和家长。
“其实,我们家附近就有一家三甲医院,还有一家二级医院分院,都有儿科,可就是看不了我孩子的病。”她告诉记者,他们家附近的东直门医院东区,儿科只能开药,不能打针输液,检查也只是大夫用听诊器听听肺音。而另一家设有儿科的医院周末干脆没有医生出诊。
压力
儿童医院输液患儿增四成
一进入12月,北京儿童医院的呼吸科就“如期”迎来了就诊的高峰,门诊输液患儿数量日均突破1500人次,较平时增加40%左右。
由于输液患儿太多,医院空间有限,导致患儿等候时间长,许多家长神情焦虑。院长倪鑫下令启动应急措施,将输液等候区也临时改为输液区,同时将二层连廊也辟为临时输液区,以增加输液座位。12月4日仅用了不到两个小时,79个座椅和输液吊轨就安装完毕;医院还从心脏中心、耳鼻喉头颈外科、感染科、内分泌遗传代谢中心调配了护士支援输液室,并且启动计时护士制度,每天按时间分四个班次,每班次有两名志愿报名的护士轮值。但即便如此,输液观察室的护士们仍然天天忙得脚不点地,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听说多名护士已经累得病倒了。
尴尬
一个人带孩子看不了病
儿科人满为患,不仅因为孩子多,而且哪个宝宝看病都是全家“总动员”。有的一家四五口齐上阵:你看孩子,他负责排队挂号,进进出出,好不热闹。家长们也很无奈:不想都来医院,可一个人带孩子看病,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上周五一大早,东方医院儿科输液室只有四五个患儿,家长却有十几个,都是替孩子占座来的。“这儿还有座,呆会儿人一多,更不好找地儿了。”一位带孩子的老人麻利地抢到最后两个空位,连忙催促女儿:“赶紧给孩子交费拿药去,别耽误工夫!”
半小时后,输液室里的孩子越来越多,21个座位坐得满满的。孩子小得有人陪,可怜的家长们或站或蹲,原本狭小的屋子更加拥挤。一会儿,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太太举着点滴瓶,把孙子扶进了屋,见根本没地儿坐,急得直央求:“哪位好心的叔叔阿姨给我们让个座吧!”直到有人起身,老人才“发狠”地冲孙子说:“明天一定得让你爷爷先来占座。”
记者了解到,为了医疗安全,儿科有个特殊规定,即家长不能拿着处方带患儿到社区医院输液,如患儿得了肺炎,家长每天都得到医院履行一遍挂号、看病、开药这套程序。“挂号、交费、取药,每次都要重新排队,每个队都是一条长龙,要是一个人带孩子,又得照顾孩子,又得在人群中挤来挤去,还不得急疯了?”一位家长有感而发。
分析
综合大医院儿科不给力
采访中记者发现,儿童医院和各区县妇幼保健院之所以人满为患,是因为很多综合大医院的儿科无法接诊需要进行生化检查和输液的患儿,导致有的家长不得不带着患儿舍近求远,扎堆在那十几家医院就诊。在某医院儿科,医生明确对记者说:“看病可以,但输液不行,我们没有儿科护士,也没有那么细的针头。”
为了缓解孩子看病难,市卫生部门早在去年就要求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恢复儿科门急诊,分流儿童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的就诊压力,有条件的还应设置病房。到去年年底,全市二三级综合医院已全部设立儿科,其中12家大医院全面恢复儿科。
但连日来记者通过暗访发现,有些三甲大医院的儿科水平参差不齐,像同仁医院的儿科门诊就拥有两个儿科诊室和一个抽血室,中午休息时间仍至少有一名大夫坐诊,在接近下午上班的五分钟内,先后有十余名就诊患儿及其家长前来等候。而有的医院儿科设置不健全,在医院的门诊目录和官方网站的科室目录中,根本找不到儿科。
上周四下午,记者在西城区的一家三甲大医院看到,虽然门诊楼三层设有一个贴着“儿科”标牌的诊室,但大门紧锁,门边附有一则提示:“儿科患者请到妇产科门诊就诊。”当记者询问能否给一个三岁肺炎孩子看病并采取输液等治疗时,医务人员建议记者转去儿研所或儿童医院:“我们药房儿童的药并不多,急诊也不能给孩子输液,建议您去更专业的儿童医院,以免耽误孩子。”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儿科经济效益不佳风险又大,不少综合医院儿科大多是为评级或是完成上级的相关要求而设立的。“孩子有个小病小灾还能应付,一旦需要进行复杂检查或精细确诊就露了馅儿。”不少患儿家长呼吁,公立医院应该加强儿科及配套的诊察、治疗科室力量,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别让儿科成了“摆设科”。 本报记者 王东亮 贾晓燕 方芳 实习生 杨馨媛
门前排长龙,患儿频折腾,家长很苦恼——
医院儿科可别成了“摆设科”
4个小时、5.5个小时、7个小时……这组时间数字,是最近几位家长带着孩子看病的候诊时间。入冬以来,气温骤降,患儿激增,儿童医院、各区县妇幼保健院和二级医院的儿科门外,孩子的咳嗽声、哭闹声此起彼伏。而一些三级甲等大医院,虽已按卫生部门的要求恢复了儿科,却沦为“摆设科”,既做不了检查也输不了液,有的周末都不开诊。面对就诊高峰,根本帮不上忙。
遭遇
守着大医院却输不了液
市民赵先生的儿子一直咳嗽,吃药几天不见好,上周末突然发高烧。看孩子直打蔫儿,他赶紧带着孩子奔了医院。紧赶慢赶,差5分钟11时在通州区妇幼保健院挂上了号。
“一看序号,我都绝望了。”赵先生说,手里的号已经排到400开外了,但看看叫号器上的显示,才排到100号。分诊台的值班护士拿过挂号条扫了一眼,便说:“下午下班前来吧,一下午都看不上!”此时,七八个诊室内,医生都没闲着,为患儿看病个个忙得满头大汗。
与此同时,贺女士也带着生病的孩子到通州区妇幼保健院求医。一见人多,性急的贺女士拉起正在发烧的孩子的手就走了。“我想着潞河医院也有儿科,就奔了那儿。”结果,贺女士在那里遇到的也是一大厅的候诊患儿和家长。
“其实,我们家附近就有一家三甲医院,还有一家二级医院分院,都有儿科,可就是看不了我孩子的病。”她告诉记者,他们家附近的东直门医院东区,儿科只能开药,不能打针输液,检查也只是大夫用听诊器听听肺音。而另一家设有儿科的医院周末干脆没有医生出诊。
压力
儿童医院输液患儿增四成
一进入12月,北京儿童医院的呼吸科就“如期”迎来了就诊的高峰,门诊输液患儿数量日均突破1500人次,较平时增加40%左右。
由于输液患儿太多,医院空间有限,导致患儿等候时间长,许多家长神情焦虑。院长倪鑫下令启动应急措施,将输液等候区也临时改为输液区,同时将二层连廊也辟为临时输液区,以增加输液座位。12月4日仅用了不到两个小时,79个座椅和输液吊轨就安装完毕;医院还从心脏中心、耳鼻喉头颈外科、感染科、内分泌遗传代谢中心调配了护士支援输液室,并且启动计时护士制度,每天按时间分四个班次,每班次有两名志愿报名的护士轮值。但即便如此,输液观察室的护士们仍然天天忙得脚不点地,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听说多名护士已经累得病倒了。
尴尬
一个人带孩子看不了病
儿科人满为患,不仅因为孩子多,而且哪个宝宝看病都是全家“总动员”。有的一家四五口齐上阵:你看孩子,他负责排队挂号,进进出出,好不热闹。家长们也很无奈:不想都来医院,可一个人带孩子看病,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上周五一大早,东方医院儿科输液室只有四五个患儿,家长却有十几个,都是替孩子占座来的。“这儿还有座,呆会儿人一多,更不好找地儿了。”一位带孩子的老人麻利地抢到最后两个空位,连忙催促女儿:“赶紧给孩子交费拿药去,别耽误工夫!”
半小时后,输液室里的孩子越来越多,21个座位坐得满满的。孩子小得有人陪,可怜的家长们或站或蹲,原本狭小的屋子更加拥挤。一会儿,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太太举着点滴瓶,把孙子扶进了屋,见根本没地儿坐,急得直央求:“哪位好心的叔叔阿姨给我们让个座吧!”直到有人起身,老人才“发狠”地冲孙子说:“明天一定得让你爷爷先来占座。”
记者了解到,为了医疗安全,儿科有个特殊规定,即家长不能拿着处方带患儿到社区医院输液,如患儿得了肺炎,家长每天都得到医院履行一遍挂号、看病、开药这套程序。“挂号、交费、取药,每次都要重新排队,每个队都是一条长龙,要是一个人带孩子,又得照顾孩子,又得在人群中挤来挤去,还不得急疯了?”一位家长有感而发。
分析
综合大医院儿科不给力
采访中记者发现,儿童医院和各区县妇幼保健院之所以人满为患,是因为很多综合大医院的儿科无法接诊需要进行生化检查和输液的患儿,导致有的家长不得不带着患儿舍近求远,扎堆在那十几家医院就诊。在某医院儿科,医生明确对记者说:“看病可以,但输液不行,我们没有儿科护士,也没有那么细的针头。”
为了缓解孩子看病难,市卫生部门早在去年就要求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恢复儿科门急诊,分流儿童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的就诊压力,有条件的还应设置病房。到去年年底,全市二三级综合医院已全部设立儿科,其中12家大医院全面恢复儿科。
但连日来记者通过暗访发现,有些三甲大医院的儿科水平参差不齐,像同仁医院的儿科门诊就拥有两个儿科诊室和一个抽血室,中午休息时间仍至少有一名大夫坐诊,在接近下午上班的五分钟内,先后有十余名就诊患儿及其家长前来等候。而有的医院儿科设置不健全,在医院的门诊目录和官方网站的科室目录中,根本找不到儿科。
上周四下午,记者在西城区的一家三甲大医院看到,虽然门诊楼三层设有一个贴着“儿科”标牌的诊室,但大门紧锁,门边附有一则提示:“儿科患者请到妇产科门诊就诊。”当记者询问能否给一个三岁肺炎孩子看病并采取输液等治疗时,医务人员建议记者转去儿研所或儿童医院:“我们药房儿童的药并不多,急诊也不能给孩子输液,建议您去更专业的儿童医院,以免耽误孩子。”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儿科经济效益不佳风险又大,不少综合医院儿科大多是为评级或是完成上级的相关要求而设立的。“孩子有个小病小灾还能应付,一旦需要进行复杂检查或精细确诊就露了馅儿。”不少患儿家长呼吁,公立医院应该加强儿科及配套的诊察、治疗科室力量,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别让儿科成了“摆设科”。 本报记者 王东亮 贾晓燕 方芳 实习生 杨馨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