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ICP备11076303号  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医疗服务总队 www.gzyld.org.cn
加入医疗队
加入志愿者

位置:GZ医疗队疾病诊疗内外妇儿外科

肾上腺髓质功能亢进(2)


来源:求医网      作者:求医网      点击:次      时间:2008-02-22

治疗措施】

手术切除肿瘤是最好的治疗方法。对有严重併发症而不能耐受手术或恶性肿瘤已发生转移者,可用药物治疗。

(一)手术治疗

1.术前准备 ①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术前应口服苯苄胺,剂量从10mg1日2次逐渐增加,可达20mg1日3~4次。至少2周以上,并使血压降到正常水平,症状基本控制。其副反应有鼻塞和直立性虚脱。心律过快的病例可口服心得安以控制心率在90次/分以下。②补充血容量。手术摘除肿瘤后使血浆内儿茶酚胺量急骤下降,小血管紧张性降低,小血管扩张而致血容量相对不足,可加重手术中休克。故术前应先补足血容量。可输全血,也可输中分子右旋糖酐溶液。并应准备足够量的血源供术中应用。

2.麻醉准备 ①术前麻醉用药不宜用阿托品,可以东莨菪检(scopolamine)0.3mg肌注代替。②准备好一路静脉补液通道专供输血,另一路专供滴入调节血压和心律失常的药物。如右肾上腺巨大肿瘤在术中有可能需阻断下腔静脉时,则应选用上肢或颈静脉补液。调节血压主要用去甲肾上腺素和酚妥拉明。术中血压波动最大是在分离和摘除肿瘤时,此时尤应密切注意监护。手术结束后仍应至少保留一路静脉补液。部分病例术后仍须静脉滴入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一段时间后才能逐步撒除。③大多数病例可取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手术,如须作胸腹联合切口时,可选用全麻。

3.手术切口的选择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如能术前准备定位,可选用第11肋间切口、腰切口进行手术。如定位不明确,腹腔内有多发或异位的嗜铬细胞瘤,或为肾上腺髓质增生症时,则可经腹部切口探查。巨大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如压迫下腔静脉,则可选用经第8肋间胸腹联合切口。术中应首先游离肿瘤上下的下腔静脉,再行肿瘤摘除较为安全。

4.手术时的探查 部分异位和多发的嗜铬细胞瘤在术前已明确诊断,但部分仍须在术中探查。探查如扪及肿块则挤压之,如为嗜铬细胞瘤则血压明显上升。但服过量苯苄胺作准备的病例则可不明显。肿瘤分离时应轻柔,以免挤压导致血压波动,结扎肿瘤供养血管或摘除肿瘤时应通知麻醉辅助人员,以准备随时抢救可能发生的血压骤降。肿瘤摘除后,血压不下降或下降幅度不大,收缩压仍高于正常或很快回升到原来水平,则可能体内有尚未被发现的残余肿瘤,应继续探查。98%以上的异位嗜铬细胞瘤均在腹腔和盆腔之间,故可打开腹膜探查之,尤其于两肾上腺部位及大血管附近应更仔细探查。

凡因腹块手术时,如有血压较大波动,均应考虑到嗜铬细胞瘤的可能,应立即组织抢救。必要时应中止手术,明确诊断后再作妥善准备,然后才行手术摘除。

肿瘤巨大无法摘除的病例,有作者报告作包膜下肿瘤剜除,取得一定效果。

双侧肾上腺髓质增生的病例,可作增生较明显一侧的肾上腺全切除,术后如血压仍不下降,再作对侧的2/3切除。术中可刮除髓质或用福尔马林涂抹以清除髓质。术前准备同嗜铬细胞瘤,并应注意可能发生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的可能。

5.术后的处理 部分病例肿瘤摘除后血压不稳定,则需调节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或酚妥拉明的滴速来平衡。此种病例术后应严密观察血压变化以调节药量的浓度和滴速,直到病情稳定后再逐步递减。大多病例在术后1~2天内可最终停止用药。

部分病例术后高血压由继发性肾脏、心血管系统疾病所致,需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由于肿瘤有复发或再生的可能,故病人应长期随访。如有复发及转移、应考虑急性肿瘤的可能。

(二)药物治疗

常用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如α受体阻滞剂苯苄胺和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一般多用作术前准备。部分因有严重合併症或肿瘤巨大无法切除者可长期服用以控制症状。有作者报道可试用大剂量核素描记的肾上腺髓质胆固醇进行治疗。

α-甲基对位酪氨酸(α-methyl-para-tyrosine)可以竞争性抑制酪氨酸羟化酶,阻断从酪氨酸合成多巴,从而抑制儿茶酚胺的合成,故也可试用。剂量600~1200mg/d,分次口服。副反应有嗜睡、焦虑、口干、溢乳、震颤麻痹等。

病因学】

引起肾上腺髓质功能亢进的主要原因有嗜铬细胞瘤、恶性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髓质增生。

嗜铬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完整包膜,周围血管丰富怒张。肿瘤一般较大,直径在2~6cm。约90%发生在肾上腺髓质,其余10%可发生在肾上腺以外的部位。发生在肾上腺以外的肿瘤,多见于腹膜后主动脉旁,包括嗜铬体(Zuckerkandl体)。也可在肾脏、肾门、肝门、胰头附近,脾、腹腔动脉附近,髂血管旁,卵巢、膀胱区。腹腔以外的嗜铬细胞瘤极少见,如后纵隔脊柱旁,偶见于颈部、颅内及睾丸内。肾上腺嗜铬细胞瘤90%是单发,双侧或多发占10%。肿瘤一般属良性(占90%左右),切面呈桔黄色,常见出血、坏死及囊样变,血管丰富。间质很少,肿瘤细胞较大,为不规则多角形。胞浆中颗粒较多,与正常肾上腺髓质细胞相似,但较大。铬酸盐可使颗粒着色,故称嗜铬细胞瘤。约10%的嗜铬细胞瘤为恶性,但单从组织形态学上有时难以鉴别,其主要表现在其有恶性行为,即肿瘤包膜浸润,淋巴、肝、骨和肺等脏器的转移。

极少数病例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检查均符合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但无肿瘤存在,是肾上腺髓质增生所致。增生的髓质细胞在形态上与正常髓质细胞无区别,仅见整个肾上腺体积较大,腺体饱满,表面隆起,髓质层增宽(与皮质比大于1:10)。髓质增生为双侧性病变,但两侧的增生程度可有差异。

临床表现是由于肿瘤细胞分泌大量儿茶酚胺所致。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主要分泌肾上腺素。而肾上腺外部位的嗜铬细胞瘤主要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这是由于异位的肿瘤组织中缺乏甲基转移酶之故。嗜铬细胞瘤分泌儿茶酚胺可以是间歇性的也可以是持续性的,从而出现了多变的临床症状。

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细胞瘤也可以分泌儿茶酚胺,出现类似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

1964年Pear将广泛存在于内分泌腺体及其它组织中能产生内分泌多肽等物质的细胞统称为APUD细胞(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 cells),这些细胞均起源于神经嵴。例如垂体分泌ACTH、促黑色素的细胞,胰岛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和胃泌素的α,β及δ细胞,消化道分泌胃泌素的G细胞,甲状腺分泌降钙素的C细胞,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以及肺支气管分泌肺血管活性肽的细胞等。当神经嵴细胞发育异常时,就可以出现多发性内分泌腺瘤(mu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MEN)。其引起的病症称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征(MENS)。Wermer认为这是一组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外显率。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可以分成①MENⅠ型(Wermer综合症):包括甲旁亢,胰岛性低血糖,消化道溃疡(zollinger-Ellison综合症)。可伴有垂体前叶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②MENⅡ型(Sipple综合症):又可分成Ⅱa型(甲状腺髓样癌、嗜铬细胞瘤)和Ⅱb型(甲状腺髓样癌、甲旁亢、嗜铬细胞瘤、其它多发性神经瘤、粘膜神经瘤、先天性巨结肠)。有人把伴有多发性粘膜神经瘤的Ⅱ型称之为MENⅢ型。故凡嗜铬细胞瘤伴有其它内分泌紊乱者应疑及MENSⅡ型可能。MENⅡ型中的甲状腺髓样癌起源于甲状腺腺泡间的C细胞,能大量分泌降钙素,使血钙降低,从而刺激甲状旁腺引起甲状旁腺增生或腺瘤。故一般认为其甲旁亢是继发性的。偶尔可产生前列腺素和ACTH,导致腹泻、脂肪痢及皮质醇症。MENSⅡ型病例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大多为双侧性并有恶性倾向。故此类病例应普查有血统关系的家庭其他成员,病人应长期密切随访。

上一篇:射精功能障碍 下一篇:yinjing癌
新活动 回顶部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