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ICP备11076303号  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医疗服务总队 www.gzyld.org.cn
加入医疗队
加入志愿者

位置:GZ医疗队义工技能活动游戏社工

儿童社会工作基本理论(2)


来源:《社会工作实务》      作者:范明林      点击:次      时间:2007-11-11


在儿童早期,如果父母允许儿童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则儿童逐渐会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和树立自信心,并且养成自主的性格;反之,如果父母过分溺爱、保护,事事包办,则儿童容易形成缺乏自信的人格,久而久之,就会使依赖性长期得以保持并使儿童变得羞怯和待人处事没有信心。

在儿童中期,如果父母\老师对儿童提出的问题耐心听取并给予回答,对儿童的思考和建议作出积极的肯定和适当的鼓励,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创造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并可得到加强;相反,如果父母\老师对儿童的问题感到厌烦,或者常常以禁止或讥讽的方式处理儿童的建议与思考,那么,儿童就容易发展出拘谨、被动或内疚的人格。因此,这个阶段个体发展的任务就是克服内疚感、罪恶感,发展起积极、主动的创造性。

在儿童晚期,如果父母、老师给予大力帮助和指导,积极鼓励儿童勤奋学习和参与学习上的各种竞争,并对儿童的各种努力予以充分肯定,就会为儿童今后的勤奋工作奠定基础并促进儿童形成积极向上和奋发进取的人格;反之,如果父母、老师对儿童教育不当,或者儿童在生活中屡遭挫折,或者儿童的努力刃其成绩经常受到父母、老师及其它成年人的漠视,或者儿童的行为受到成年人过多的责难,等等,这些情况则不可避免地会使儿童自视矮人一截,进而逐渐形成自卑的人格。

在青少年期,个体开始发展对周围世界的新的观察和思考方式,对自我概念和自我形象的关注和意识不断增强,但个体同时又缺乏对世界的实际了解,缺乏独立的自主、自立能力,思想、情感经常处于一种冲突和混乱的状态之中。因此,如何形成一的自我,克服自我角色的混乱是这一时期所面临的任务。

在青年前期,个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中发展出友谊、爱情、亲密合作,等等,否则就会产生一种弧独感。

在成熟期,个体继续努力,进一步发挥创造力,为社会和为国家继续贡献智慧和力量,事业上成功,家庭生活美满;否则,个体就会陷入自我专注,或者灰心丧气甚至消极颓废。

在老年期,个体回顾人生如果觉得称心如意,就会有一种没有枉度一生的感觉,从中产生人生完满的心理体验;如果回顾往事,感到一生处处不顺利,失去了很多机会,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个体会产生一种悲观绝望的感觉。

艾瑞克森强调,儿童的内在驱力必须依靠父母来满足。他相信个体具有影响与控制其环境的能力,人并非被动的,环境(父母的态度和社会的趋势)影响儿童回应的方式。例如,在婴儿期,儿童向主要的照顾者学习信任,婴儿接受爱、温暖、食物与抚慰。如果这些需求未被满足,婴儿则可能无法学习到信任。对婴儿来说,在另一发展阶段体验信任尚不太迟。换而言之,早期阶段发展的冲突或不足可以被再造,并且在生命中稍晚的阶段可以获得满意的解决。同样,假如儿童在任一阶段的需求未被满足,但是稍后满足了,儿童都可望继续成长而且不会产生伤害。

心理社会理论对于儿童社会工作的意义是,它指出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人生任务和危机,儿童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顺利地处理这些可能面临的人生危机,从而不断获得成长。

三、行为或学习理论

这是以实验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社会工作理论。行为主义强调学习起于人与环境的互动,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儿童学习不同的行为模式。举例来说,儿童模仿他人的处事的能力,也以模仿而习得结交朋友与应对压力的方式。长期下来,儿童可能被制约成对特定的情境有特定的回应,但这些回应可能是适当或不适当的。直到儿童接触了其他的反应、情境与环境,他才会知道什么反应是适当的。

行为与学习理论关注的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行为指标,以及个体认知与人格发展。学习是儿童自其周围环境收集信息,以形成对环境回应的过程。由于环境对儿童的某些行为提供楷模,并且通过奖励或惩罚对儿童某些行为予以肯定或否定,所以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极大。儿童一进入世界就开始学习,然而,学习的概念也可以适用于习得全新的回应方式,以及改善或改变已经学习到的行为。模拟和模仿是儿童行为模式的一部分。

行为或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学习模式有三种,古典制约的学习模式涉及儿童的外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食物的香味和父母准备晚餐的声音,可能是引起儿童饥肠辘辘的刺激。操作制约的学习模式是指在适当的反应出现时给予奖励的一种学习和行为反应方式。此外,儿童还以观察的方式进行学习,并与制约的学习模式相互增加与互补。

行为或学习理论对儿童社会工作的启示在于:儿童的行为是儿童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儿童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的反应,儿童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儿童学习和掌握恰当的行为模式与反应模式。

四、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相信,人类行为是由个人从环境中所获得的信息中所产生的态度塑造而成。比较而言,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刺激——反应和奖励、增强乃是行为的决定者,而认知观点则是强调智慧、思考、想象力、概念化、创造力、情绪性、象征性、分类及价值等这些心智活动的发展对人类行动的贡献。

根据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皮亚杰(Jean Piaget)的说法,儿童经验所处的环境,然后创造观念与行为去理解其环境。皮亚杰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运思”,运思是一种特别的心智活动,它能够根据特定的目的转换信息,并且具有可逆性,这个历程是心智发展的核心。

皮亚杰把人的认知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

1、感觉运动期(从出生到2岁)。在这个阶段,婴儿首先是通过感官与身体运动而获取信息,经由与环境的互动,儿童发展出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概念。

2、运思前期(从2岁到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考被认为是“前逻辑式”,而且他们不能把物体与事物进行分类。因而,儿童完全是依照事实体验外面世界。

3、具体运思期(从7岁到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去运用逻辑把意义分配到经验之中。同时,儿童发展划分信息归入类别的能力,并且开始去形成简单的对外部世界的概括印象。

4、形式运思期(从12岁以后)。在这个阶段,个体发展出评判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能力,以及设想行动可能后果的能力。此时思考的历程包括分析在内,而且个体的思考是弹性的并具有复杂的问题解决能力。
新活动 回顶部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