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ICP备11076303号  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医疗服务总队 www.gzyld.org.cn
加入医疗队
加入志愿者

位置:GZ医疗队医疗教学教学文档医事连载

医事[一]:无法逃离的另一重身份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3-20

“每个降临世间的人都拥有双重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另一则属于疾病王国。尽管我们都只乐于使用健康王国的护照,但或迟或早,至少会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每个人都被迫承认我们也是另一王国的公民。”  
<--【连载说明 】


从今天起,我们将首度连载欧歌女士的非虚构类作品《医事——从自己开始的医学救赎》,将连载25期,连载量不超过整体书稿的50%。

作者是一个中途退场的医生。毫无疑问,她接受了最系统,乃至是最先进的医科教育,作为医学博士,乃至接受过博士后训练的研究者,她舍弃了最初要做医生的意愿,最后逃离了医学现场,到某跨国制药公司任职。不过她发现,医学的现场其实远远不是可以直接面对病人和病痛这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离一个叫做医学的生活事件——面对死亡和病痛,不过是或早或迟的问题——不过不是事到临头,很少有人愿意未雨绸缪。这直接导致了在直面病痛的时候,人的慌张无措。多少人是被病痛击倒的?多少人被“冷漠而僵硬”的医疗体系拖垮?多少人毁于不负责任的医生?多少人死于自己对于医院和医生的一厢情愿?而作为医院体系和医生本身,在被人病诟甚深之处,有多少一时不可开解的无可奈何?那个依然还闪烁着神的光芒的医学,在多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全球制药业的附庸?

2005年7月,国务院研究中心承认,我们的医疗体制改革是“不成功”的,还有很多此起彼伏的关于医疗、医药和医生的尖锐讨论。我们可以把这些作为这本书的模糊背景。不过这部书稿不是关于这些宏大题目的讨论,细而言之,作者更关注的是,从一个经历了医科学习、医学研究和医药推广背景的普通人的角度,诚恳地传递一些尽量中立因此也显得比较有用的思考:在一切都是现实的情况下——而这个现实还不仅仅是中国的现实,更多还是全球的现实——我们能不能换一种并非简单批判的态度来面对现在的医疗环境,作为普通人,我们能不能力所能及地了解一些关于医院和医生,关于医学的现状,更有效地、更聪明地使用这个体系,为我们赢得最大的保护和照顾,让我们更从容地去应对病痛,更有尊严地面对死亡?批判是容易的,谩骂则更为容易,不过每个人在开始迈入疾病王国的时候,一切情绪都显得单薄和无效。救赎需要从自己开始,这很具体,也并不耽误我们从整体上关照这个自身问题重重的系统,积极促进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本书采用整体概念博客图书的方式,将先行进行连载,并结合连载情况进行书稿的整理加工,并做相关分析报告,最后成书出版。博客网的读者作为这部书稿的第一读者,欢迎在页面上进行评论和反馈,或者通过邮件和作者进一步沟通。

作者欧歌,医学博士。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医学系。毕业后赴美读博士后。现任职某著名跨国制药公司。

营销联系:010-51818820 博客图书邮箱:chuban@bokee.com



(一)无法逃离的另一重身份

坐在我旁边的同事消失了半年,终于又来上班。这半年发生了很多事。比如季节更替,从春天到秋天。比如旁边紧邻的街道一夜间冒出了装修得纷繁多姿的咖啡馆。比如我的一个朋友生了病、读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我们还几乎在同一时间去书店抱了本苏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隐喻》回家……
同事上班第一天,我约她中午出来吃饭。走在去餐馆的路上,我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这半年的变化,试图打破有些尴尬的气氛。因为,这半年,对于四十出头的同事来说,发生的事更多、更重大:她陪着半年前突然诊为癌症的丈夫,走完了最后一段生命路程。这半年对她来说,意味着亲历了靠得最近的生和死,最终丈夫的身体在生死拉锯中全面投降。
除了象郑钧唱的“我们活着也许只是为了相互温暖”之外,我请她吃饭是因为相信她对于生老病死之类的话题已经不再忌讳,所以才有勇气请她吃上班后第一顿午饭。我还相信在写完这本书之后,自己的神经也变得比较坚韧,能够面对得了她可能会谈起的生老病死。没有足够粗壮的神经,怎么能抵挡得了可能的痛哭流涕的悲剧场面?又怎么能对着一个亲眼目睹生死的敏感心灵,去谈论不可避免的冰冷话题?
那天吃饭时,同事果真说到伤心处,流下了眼泪。她也果然和我说起健康和疾病、生和死的话题。除此之外,她还说起在这半年里她读到的徐晓的《半生为人》——又一本和疾病有点关系的书,她说:这本书给了她四十年来最贴近的思考。她还说:没有思考,内心实在难以得到平静。

翻开苏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隐喻》,第一页写的是:“每个降临世间的人都拥有双重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另一则属于疾病王国。尽管我们都只乐于使用健康王国的护照,但或迟或早,至少会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每个人都被迫承认我们也是另一王国的公民。”
我们人人难逃病人的身份——无非是个迟早问题。我们迟早必须面对自己一堆不太精密的零件构成的身体,也迟早会有面对医生和医学的那一刻:可能是作为一个感冒患者,一个关节炎患者……可能会作为一个先兆流产的孕妇,或者是因为一次单位体检才偶然发现高血压高血脂……每个人在自己成为病人之前,有可能因为亲人或者朋友的缘故更早面对病患——但事实是,并非人人都知道如何去做聪明病人,也并非人人能做成聪明病人。

新活动 回顶部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