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GZ医疗队 > 义工技能 > 康复评定 > 综合综述 >
心理辅导通讯(5)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4-15
现在的学校教育中。中等水平以下的学生得到好的分数的机会是很少的。从学习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来看,为了提高学习热情种学习效果,最好的办法是增多取得好的分数的机会(学生自身感到是“好的分数”)。大体说来,10次中有6、7次是成功的,失败只有3、4次,就会产生可喜的效果。从心理卫生方面讲,也应当准备更多成功的机会。
对学习焦虑较强的人来说,有效的办法是有意地给予容易的测验,使其取得“好的成绩”,以消除过度的焦虑感。在日常测验中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消除学生的学习焦虑,提高学习热情。父母和老师对不好的成绩也应减少斥责。坏的分数本身对学生就是一个惩罚,所以,不必再加斥责了。特别对学习焦虑倾向强的人更应注意这一点。
另外,消除学习焦虑以后,重要的还要培养好的学习态度。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不能忘记自制力的培养。
一般说来,对学习焦虑较强的学生,不只要对其本人而且也要对其双亲进行再教育。特别要指导双亲不要要求过高,要改善家中的学习环境和指导方法。
2.对人焦虑倾向
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被人说了什么就总是想不开,受到批评总是闷闷不乐。这种在对人关系上容易产生焦虑的人具有退缩、过于老实、提心吊胆、没有魄力、不敢讲话等特点。但是,不仅这种退避型的人,即使有积极性、敢讲自豪感、有组织能力的学生也会搞不好朋友关系。
对人际关系不顺利的学生大多是经验不是造成的。或者是幼儿时期没有得到适当的游戏伙伴,或者是受到大孩子的欺负没有到外而去玩过,或者是只一个人在家里玩又受到父母的娇惯。这样的学生都不能很好地和朋友一起玩耍。既能适当接受游戏伙伴的要求,又能适当地提出自己的要求,这是幼儿期应该掌握的一种技术。
为解决因经验不足引起的对人关系上的问题,必须把本人放在朋友集团之中加以训练。让他参加许多小组(如学习小组、游戏小组等)的活动。开始时,先在小小组内参加活动,指导他树立起对人关系上的自信心。
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对人焦虑。有的学生从小受到父母严厉管教,形成了提心吊胆,看大人脸色行事的软弱性格。这种学生对其他人也容易感到提心吊胆。据说,父亲过于严厉,学生就怕男老师;母亲过于严厉,学生就怕女老师。对这样的学生进行指导的第一步,是改善父母的态度,让他们尊重孩子的人格,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同时,在学校生活中,应使其感到老师是“承认”他的,指导他树立自信心和安全感。
总之,在指导对人焦虑较强的学生时,第一步是让他感到,同学们、双亲和老师是喜欢他、承认他的,使其树立自信心和安全感。第二步是在对人关系的态度和技术方面进行指导和训练。
3.孤独倾向
有的学生在同学们玩得很愉快的时候却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有的学生总是离开伙伴们,孤单单地漠不关心地一个人呆着。有的学生平日和大伙在一起玩得很开心。但是一旦一个人时就悄悄地自言自语说:“我连一个好朋友也没有”,显出十分孤单的表情。
感到只有自己一个人的不安感称为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总是强烈存在的话,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象征。
孤独感有许多类型。由自卑感引起的孤独感,例如,因为自己身体缺陷或学习不好被大家瞧不起而感到与大家十分合不来,最后终于脱离了大家。与自卑感正好相反的情况,有的“优秀学生”,在班级内没有一个能谈得来的人,没有一个真正的好朋友。还有的学生,根本不体会活动的快乐,或是轻蔑与其年龄相当的活动,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就感到十分孤立。
此外,因家庭贫困,自感比不上同学们而孤立的学生也是不少的。与此相反,家庭十分富裕,游戏、言谈、服装等与同学们相差甚大,因而孤立的学生也是有的。还有的学生在大家悠然自得地活动时,自己却必须努力准备升学的事,有一种异质感,感到自己与众不同,因而产生孤独感。
对有这种异质感的孤独感的学生,在进行指导时,首先要尽可能消除异质。例如,因活动能力差而成为孤单一人的学生,可以让他找出一种特殊活动去做给学生们看。其他具体事例不再多述。
还有所谓“冷漠感的学生”。具有这种类型的孤独感的学生,好象一个用壳封闭的海螺。不管别人怎样引诱,总是一副冷冷的表愤,一句话也不说。越是想亲近他,他越是这样,甚至送来一个反抗的“冷眼”。这种学生,或是得不到父母的爱,或是缺少抚养人的爱护,特别是幼小时就缺少爱。在温暖的家庭里养育的学生成为有温暖感的学生。在冷漠的家庭里养育的学生则容易具有冷淡的性格。虽然父母亲常说:“自己的孩子,不会不爱的。”但实际上却有憎恨自己的父母。此外,这种情况也很多,不管父母心里怎样爱孩子,孩子都不理解这种爱。其实,孩子追求的是爱抚、接触、照料等具体的爱的表现。孩子看到别人家的父母子女一起在假日外出游玩时,也希望自己能随父母出去玩。这是孩子的纯洁的爱的欲求。
最后,在孤独倾向中还要提一下有精神分裂症状的人。这种孤独型的学生,一看就有一种“古怪”的卯象。对这种学生首先要请专家诊断。
4.自责倾向
所谓自责就是责备自己。这种倾向走向极端就会过低评价自己,自责、自我卑视、自我轻蔑。这种状态是受悲哀和忧郁情绪支配的。
从根本上讲,自责倾向是掩盖敌意和攻击的表现。自责倾向的机制是这样的:
孩子依赖父母——父母严厉惩罚孩子——孩子对父母抱有反敌意;当这种反感和敌意表现出来时——父母越发严厉地惩罚孩子——孩子失去了憎恨的目标一一自责倾向形成。
不只是父母,教师和朋友也能引起同样的状态。学生被父母、教师和朋友抛弃了就无法生活。学生对这种权威人物的不满,如果得不到顺利解决,学生就会产生自责倾向。
自责倾向构基础是对失去别人的爱的不安。因此,指导自责倾向较强的人,首先就要让他实际体验到别人对他的爱,以解除他的不安。
由于被别人爱的欲求过强,有一点小事就会感到“自己不被爱了”。这种情况,就要指导他对自己的依赖心较强的性格有所认识,并加以改变。
在学校教育中,对自责倾问强的人的指导方针,是使其爱的欲求和受到承认的欲求得到满足。为此,可以利用社会测量的结果把座位靠近“喜欢的人”,并通过适当的小组指导,改善与其他人的关系,给与受到别人承认的饥会,以提高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引导他改变依赖性格,养成自己有主见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