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GZ医疗队 > 医疗教学 > 教学文档 > 认识常见病 >
常用医疗知识(3)
来源:WEB 作者:WEB 点击:867次 时间:2007-10-18
20,怎样判断心脏骤停 ?
由于严重疾病、触电、溺水、窒息或药物过敏等,使心脏突然停止跳动,称为心脏骤停。判断心脏骤停的指征是:伤病员的大动脉(如颈动脉、股动脉等)停止搏动;胸前听不到心跳音;伤病员的口唇或指甲紫黑等。心脏骤停是一种危急症状,必须争分夺秒进行抢救,要争取在5分钟内恢复心跳,否则较难复苏。
21.心脏骤停怎样抢救 ?
一旦发现伤病员心脏骤停,应迅速将伤病员仰卧在硬板床上,抢救者取半握拳在伤病员的心前区上反复敲击。如果敲击3~5次,心脏搏动仍未恢复,则应立即改换胸外心脏按摩术抢救。 胸外心脏按摩术是抢救心 脏骤停的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具体施术方法如下:
(1)发现伤病员心跳骤停, 应迅速使其仰卧在地上或硬板床上(如伤病员原用钢丝或棕绷床,则应在其背下铺垫木板),解开衣服,松开腰带、胸罩。
(2)抢救者面对伤病员,跪在其身体一侧;两肘关节伸直,双手重叠,将手掌腕部压在伤 病员胸骨中线下段、两乳之间(注意:不可直压心前区, 也不可压在剑突上)。抢救者靠自己的臂力和体重有节律地向脊柱方向垂直下压后突然放松(但手掌腕处不能离开伤病员, 皮肤)。挤压与放松的时间应当相等,如此反复进行。成年伤病员每分钟挤压60~80次。 抢救者在伤病员胸部加压时,不可用力过猛,动作切忌粗暴。同时)挤压位置要正确,若位置过左过右或过高过低,则不仅达不到救治目的,反而 容易折断伤病员肋骨或损伤其内脏。另外,为避免在心脏按摩时伤病员呕吐物倒流或吸入 气管,在做胸外心脏按摩前,应将伤病员的头部放低些,并使其面部偏向一侧。
(3)进行胸外心脏按摩时,要随时观察抢救效果。如按摩心脏有效,则见伤病员的面色由上黄转红润,瞳孔由扩大变缩小,手指尖由青紫变为正常色、且有口鼻轻微喘气,并要摸到桡、颈、股动脉跳动。如经过一段时间按摩与人工呼 吸后,不见伤病员心跳、呼吸恢复,而且面色灰黄、手与皮肤冰凉、瞳孔散大、全身僵直、肌肉变硬或已见皮肤出现紫青瘀斑,则表明伤病员已经死亡,可停止抢救。
22.怎样实施双人心肺复苏术 ?
当伤病员发生心脏骤停、呼吸停止时,如果有两人在场抢救,可以采取双人心肺复苏术进行急救。
具体做法是:一人做4次胸外心脏按摩后,另一人做口对口人工呼吸1次。如此反复进行,直到伤病员恢复呼吸、心跳或确诊死亡为止。 如果只有一人抢救,则应先做胸外心脏按摩12次,然后 再做2~3次口对口人工呼吸。
23.怎样给儿童实施心肺复苏术?
为少年儿童进行心肺复苏术时,处理的方式及抢救的方法与成年人一样,只是速度要稍微快些,所施压的力量也要轻微一些。
(1)儿童口对口人工呼吸术:在给儿童做口对口人工呼吸术时,抢救者的嘴要完全盖住患儿的口与鼻,并以每分钟20次的速度缓慢吐气。每做完4次时,应检查心跳1次。
(2)儿童胸外心脏按摩术:在给儿童进行胸外心脏按摩术时,应以单手轮流压挤胸廓,以每分钟100次的速度下压 2.5~3.5厘米为宜。每做完15次胸外心脏按摩后,必须做2 次人工呼吸,一直做到心跳恢复为止。
(3)婴幼儿心肺复苏术:在给婴幼儿做心肺复苏术时,吐气必须很轻缓,而且只能以两指轻压胸骨。每做完15次胸外心脏按摩后,必须做2次人工呼吸,这样抢救才能生效。心脏按摩一般以每分钟100次的频率、下压的深度为1.5~2.5厘米为宜。
24.为什么要给伤演员输氧
危重伤病员(如挤压伤、车祸,心力衰竭、一氧化碳中毒等)出现呼吸困难等危急情况时,就必须给伤病员输氧。呼吸困难表现为气急、气短、呼吸费力、紫钳、脉搏增快、心慌等。家庭急救常用氧气袋吸氧。氧气袋又叫氧气枕、氧气囊,是一个特制的长方形橡皮枕袋。袋的一角通有橡皮管,管上安有螺旋夹以调节气流量。氧气袋吸氧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不仅在家中抢救伤病员可以使用,也可以用于转送 伤病员的途中。使用氧气袋时,先将袋上的橡皮管连接上湿化瓶。湿化 瓶内装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凉开水,瓶塞上有两个孔,经孔插入长、短玻璃管各一根。短管的下端插到瓶颈部,与水面保持一定距离,上端依次连接一段皮管、玻璃管及鼻导管。湿化瓶的作用是将氧气加以湿润,以免患者吸入干燥的气体,同时又可根据瓶内水面气泡的大小以估计氧流量。 没有湿化瓶时,也可将氧气袋上的橡皮管直接连接鼻导管吸氧。
25.怎样给伤演员输氧 ?
常用的输氧方法主要有两种:
(1)鼻导管吸氧:选择消毒过的10~14号鼻导管、检查一下是否通畅。用湿棉签清洁伤病员的鼻腔,并用干净水润 滑鼻导管(注意不要用油)。打开螺旋夹调节氧流量,调好后将鼻导管轻轻插入伤病员的一侧鼻孔,插入的长度约为伤病员鼻尖至耳垂的长度,然后用胶布将鼻导管固定在鼻旁。给氧过程中,应注意观察伤病员缺氧情况有否改善,鼻导管是否被分泌物堵塞;如有堵塞应及时冲洗或更换新导管。 当氧气袋内压力降低时,可用手加压或让伤病员枕于氧气袋上,以使氧气排出。
(2)漏斗法:此法与上法基本相同,只是把鼻导管换成一个漏斗形的外罩,将漏斗部罩在伤病员的鼻子上,伤病员吸氧毫无痛苦,像正常呼吸一样。此法常用于儿童,缺点是氧气外漏浪费较多。
26.给伤病员输氧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实施输氧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室内不能放火盆,不能吸烟、点火,以防爆炸。
(2)在连接湿化瓶时,两根玻璃管切勿颠倒。若将鼻导管连接的皮管与水瓶中的长玻璃管相连接,输氧时,由于湿化瓶内压力大,就可能使水直接喷入伤病员的呼吸道,而出现窒息。
(3)伤病员饮水或进食时,应暂停吸氧,待饮水、进食结束后再给氧。
27.外伤出血后为什么要尽快止血 ?
各种创伤一般多会有出血,这是因为来自血管内的压力使血液流出。出血可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和微血管出血。动脉出血时,鲜红色的血随心脏的收缩而大量涌出,呈喷射状,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大,尤其是四肢大动脉出血,如不及时止住,很快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静脉出血时,暗红色的血缓缓流出,出血速度较快,出血量逐渐增多,如不及时止血,将引起失血性休克。微血管出血只是渗血,常可自行凝固止血。人体自身具有止血凝血的生理功能。在受伤出血时,血管断裂端会自行收缩,减少失血,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因为出血而激活,加速凝血的过程,使血形成凝块,像栓子一样堵住血管出血的通路。伤口血流越慢,越易形成血凝块而止血,反之亦然。正常chengren一次流失500毫升血液对身体影响不大、(例如 一次献血量可达200~400毫升),但当失血量超过2000毫 升,后果就很严重了。因为剩余的血不能保证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供血,会造成生命危险,必须快速止血。
上一篇:适量献血无损健康 下一篇:游泳时突然抽筋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