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ICP备11076303号  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医疗服务总队 www.gzyld.org.cn
加入医疗队
加入志愿者

位置:GZ医疗队医疗教学教学文档医事连载

医事[七]:尽可能少杀人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3-20

如果生病的时候首先一厢情愿地相信甚至拔高医学和医生,然后把自己天真地交出去,乖乖地按照所有既定的程序看病,你完全放弃了立场和主意——相信我,医生也最喜欢你这样的病人——不过说到底,你只能靠运气了,也许你运气很好,也许不大好,这时候,原则上说,医生只要没有突破底线——尽可能少杀人,你无法指责他。 
<-- 我们会孜孜不倦地要求在医生身上看到一种叫“医德”的东西。所谓伦理,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而不是自然而然怎么做。但是医德,和别的“应当”似乎不同。它是一种大众永远不会否认、自己也永远无法否定的“应当”。或者可以这么说,医德是医生这个行业存在的前提。

问题是,无论是医生还是医学本身都根本不可能承担这样的“应该”和“必须”。在美国波士顿的外科医生Atul Gawande,书中的第一部分内容就叫:“孰能无过?”

他说,“医学是讯息万变的集合体,我们得到的讯息不一定靠得住,而执行医疗的人不免会犯错,同时面对的却是性命攸关的事。”在这位热爱摇滚的哈佛医学院高材生看来,医学里没有我们吹嘘的那么强大,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中,事实上它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他引用了哲学家认为人类为什么会犯错的原因。一是知识有限;二是能力不足,三是无法克服的“必要错误”。有些知识不是由科学可以得到的,在面对世界万物时,在我们尽己所能以为到达了知识的顶端时,生命的奥秘可能还在顶端之顶端。面对这三种可能导致犯错的原因,医生们在寻求最后的生存底线——医德的底线。两千多年前,希波克拉底创下了从医誓言“为病家谋幸福”,其时,流行于中国的版本则是“医乃仁术”。但“谋幸福”和“仁术”在现代,因为崇高而赋予了凡人们不能承受的沉重。那些说不上受命运的招引而从医,但也希望在上班时做个不错的医生的人们,终于给自己找到了底线——不伤害。换成另外的话说就是,尽可能少杀人。



尽可能少杀人这一底线的源来可能和一次全世界的大会有关。1993年在美国芝加哥开了一个叫做“世界宗教大会”的会议。从全球各地赶来的各种宗教的代表云集,他们提出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在这个宣言里说:各种宗教间的共识可以成为全球伦理的基础:“不杀人,不偷窃,不撒谎,不奸淫”。这四个“不”日后成了大家口耳相传的——道德底线。

在崇高追求与无情现实的反差之中,这种“底线”可算是为凡人们找到了一条道德上的自我解脱之道。医生也不例外,或者可以说,医生是最关注这一条道德上的自我解脱之道的凡人。这样的“底线”公布之后,几乎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大讨论。有人质疑是不是这就意味着我们承认了——世风日下?是不是这意味着崇高精神的沦落,消失无踪影了?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渐渐进入流于技术化和物化的世界?

如果我们去研究一下医学伦理方面的文章或者书,就会发现:“不伤害”正被换成各种各样的同义词句,出现在大家面前。比如,一个叫Oscar London的医生写了本《尽可能少杀人》(Kill as few people as possible)。他在书中列出了作为好医生的57条规则,其中规则9就是——尽可能少杀人。

如果我们以“不伤害生命”做一个负责任的“扩充句式”,可能是这样的:

· 不伤害生命。

新活动 回顶部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