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ICP备11076303号  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医疗服务总队 www.gzyld.org.cn
加入医疗队
加入志愿者

位置:GZ医疗队义工技能服务技术儿童

音乐治疗在智障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来源: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作者:陈 莞      点击:次      时间:2010-07-23

音乐治疗在智障儿童教育中的作用(一)
陈 莞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治疗”儿童音乐治疗理念作为理论支撑,该理论创始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儿童音乐治疗中心Norof, Robbihs教授提出的“音乐儿童”理念得到了世界各地儿童音乐治疗专家的广泛认同,并在几十年的临床中形成较成熟的儿童音乐治疗方法体系。他们认为, “音乐临界期”的儿童对音乐的接受能力很强,因此当儿童的音乐能力得到恢复发展时,他们的某些生理和心理问题也会相应地得到解决.

本课 题 在 研究初期明确了研究思路:(1)儿童音乐治疗理论强调多学科交叉(音乐学、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淡化对立性,尤其对特殊教育界争议较大的治疗与教育的界定我们采用了对立统一的观点[3]o ( 2)重视儿童音乐治疗中的医学理念,强调临床性、实践性、有效性等。经过努力,


本课题设计构建了一套全新的本土化儿童音乐治疗评价、操作体系。这套操作体系既对特殊音乐教育工作者有一定要求,又考虑到在当前我国特殊教育界的可行性,明确了研发儿童音乐治疗的目的— 为了更多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有可能参加儿童音乐治疗工作,为更多的智障儿童创造补偿缺陷的机会。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由于起步较晚,受主客观条件限制,研究实验规模较小,与国际接轨尚需时日。

本研 究 的 设想是根据行为矫正、潜意识开发等心理学原理[4l,通过对4名智力障碍儿童(另有1名儿童中途退出)进行的两年多的音乐治疗实验,在治疗师、乐器、音响、儿童之间建立的音乐关系显示出激发儿童有意识或无意识反应的积极的音乐行为表现来克服儿童的生理、心理缺陷。

本文选取其中3名不同类型的智障儿童在治疗前后音乐能力、行为能力测试(自编音乐能力、行为能力量表)显现出的进步情况,证明音乐治疗对智障儿童从不同角度产生的排除障碍的作用。

音乐治疗在智障儿童教育中的作用(二)

1. 被 试
本文 中 的 3名实验对象全部为北京崇文培智学校和通州培智学校8岁以下及智损程度在55以下的学生。典型行为表现分别为:被试一,黄某,女,先天愚型;被试二,何某,女,有先天性心脏病、语言表达困难,反应迟钝;被试三,王某,男,有癫痛病,对外界态度冷漠,情绪不稳定。三名被测试儿童的音乐治疗实验都达到20次以上,通过对其进行治疗前后音乐能力、行为能力的测试对比,形成可控制的变量,从而得到最后的实验评价依据。


2. 研 究 过程和方法本研 究 过 程先后有4名实验研究人员(副教授1名,小学高、中、初级教师各1名)参加。2002年10月至2004年9月(因非典中断半年)在北京通州培智学校音乐治疗室和北京崇文培智学校音乐教室进行实验,全程跟踪记录了123人次、长达3 780分钟的音乐治疗训练过程(录像和笔录)。运用特殊教育界的“早期干预”理论及实践经验上’〕,选取其中3名8岁以下的实验对象的测量结果作为实验依据,其中每人每周参加实验一次,每次30分钟,20次为一个疗程。根据 国 际 通用的儿童音乐治疗程序[51,对每位被试儿童进行全程录像跟踪和笔录。首先对其分别进行治疗前的评估(制定远、近治疗目标);然后记录他们在每次实验中行为表现的时间量数据,并根据每次行为表现频率的数据制定下一次治疗措施;最后进行治疗后的评价。对每个对象治疗实验全过程的记录都装订成册,其中测量表格的编制
主要参考了特殊教育界常用的“部分行为量表”并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儿童音乐A练手段作为测量工具。表中的自变量为音乐治疗师对实验对象正强化音乐训练的干预手段,因变量是对象进行音乐体验后音乐表现能力、行为表现能力的变化,通过采用在同一治疗师、同一时段(每周一次,每次半小时)中进行训练来尽量控制无关变量的干扰。

本研 究 所 测量的儿童音乐表现能力分为四部分内容[6]:

( 1)儿童打击乐(响板、砂锤、摇铃、铃圈、铃鼓、鱼蛙、三角铁、打棒、儿童架子鼓)伴奏;(2)音条乐器(钟琴、铝板琴、木琴、音条)伴奏;(3)键盘乐器(钢琴或电子琴)演奏;(4)音乐感受力表现(唱简单儿歌、模唱简单儿歌、简单儿歌表演、手拍简单节奏、脚踩简单节奏、随快板音乐即兴跳舞、随慢板音乐即兴跳舞)。本研 究 所 测量的儿童行为表现能力也分为四部分内容:

(1)语言交往能力(目光对视,有交往愿望,会使用你、我、他,知道自己名字,会使用形体语言,能表达自己的简单需求,对别人的要求作适当反应);(2)精神集中能力〔能注视前方物体3秒钟以上,保持精神集中3分钟以上);(3)动作协调能力(能自然协调地走,能自然协调地跑,能双脚连续跳三次以上,能准确地接头球、能平地直线走两米);(4)认知能力(能分辨上下、前后方位,能分辨两种颜色以上颜色、形状,能说出四季,能说出两种以上气候现象,能说出昼夜特征,能说出两个以上节日或小动物、树木、花卉、水果,能连
续数出10以内的自然数)。

音乐治疗在智障儿童教育中的作用(三)

3. 研 究 结果
经过 对 音 乐和行为量表进行严格统计(由于篇幅有限,详细统计不在此表述),产生了音乐治疗个案前后对照的百分比数据,3名儿童的变化如下:被试 一 共 计治疗45次,音乐训练项目总水平提高了27%,行为表现能力总水平提高了25%;被试二共计治疗24次,音乐训练项目总水平提高了12%,行为表规能力总水平提高了1%。被试三共计治疗31次,音乐训练项目总水平提高了14%O、行为表现能力总水平提高了26.根据 以 上 3名被测试儿童治疗前后的实验数据,可看出音乐治疗对改善儿童行为障碍产生了作用,使我们今后对智障儿童的音乐治疗更具针对性。

音乐治疗在智障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四)

4. 讨 论
在对 以 上 3名不同类型的智力障碍儿童进行音乐治疗和改善他们行为表现的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精神集中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认知能力[7勺的过程中,实验研究人员从儿童的行为表现中发现,这些儿童主要在精神集中能力、动作协调能力和认知能力方面进步明显,但不同类型的智障儿童需要改善的行为障碍类型又各有不同,其表现为:

(1)先天愚型儿童对音乐有较强敏感度的特点促使其治疗后行为表现能力改善显著。被试一的行为表现进步幅度体现了这一可能性。在音乐治疗过程中,被试一通过音乐律动训练后动作协调能力进步幅度最大,其次通过活泼的歌表演和带有生活小常识的儿歌学习,提高了被试一的认知能力,在欢乐的治疗与教育交叉训练的气氛中还提高了被试一的精神集中能力。(2)情绪不稳定的智障儿童可以通过音乐表演活动改善情绪和行为表现。被试三的行为表现进步幅度体现了这一可能性。在音乐治疗过程中,被试三虽然开始阶段抵触治疗师的指令,对外界态度冷漠,但由于从开始就喜欢各种儿童敲打乐器,尤其在儿童架子鼓的训练中,治疗师给予被试三充分的表演空间,使其从宣泄般的砸鼓到用架子鼓为音乐伴奏,消极的情绪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促进了被试三精神集中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行为表现总水平的提高。(3)音乐治疗的作用取决于智障儿童情绪变化的幅度。在被试二的量表中体现了这一现象。这位儿童治疗后的音乐理念和行为表现变化都不明显,我们发现了她和与她同类型的智障儿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情绪始终变化不大,无论是高兴还是沉默寡言,没有通过音乐出现过瞬间的兴奋,说明音乐没有对他们发生刺激作用,因而这类儿童的音乐治疗疗效要靠延长治疗时间来达到,要设法提高他们情绪变化的幅度。

新活动 回顶部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