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ICP备11076303号  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医疗服务总队 www.gzyld.org.cn
加入医疗队
加入志愿者

位置:GZ医疗队疾病诊疗内外妇儿儿科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2)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10-01-20


 (3)用荧光素标记已知抗体,再加入待检抗原(如脑脊液、血液标本),然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抗原抗体反应。此法特异性高、敏感性强,可快速作出诊断,但需一定设备。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7.(1)正常脑脊液中免疫球蛋白量很低,IgM缺乏。化脑患儿IgM明显增高,如大于30mg/L,基本可排除病毒感染。

  (2)正常脑脊液LDH平均值:新生儿53.1IU;乳儿32.6IU;幼儿29.2IU;学龄28.8IU。LDH同功酶正常值;新生儿LDH127%,LDH235%,LDH334%,LDH243%,LDH51%。出生1个月后,LDH137%,LDH232%,LDH328%,LDH42%,LDH51%。化脑病儿LDH值明显升高,同功酶中LDH4及LDH5明显上升。

 (3)正常脑脊液乳酸平均值为159mg/L细菌性脑膜炎都超过200mg/L,而无菌性脑膜炎都高于250 mg/L。将脑脊液中乳酸值>350mg/L定为细菌性脑膜炎诊断标准,无假阳性与假阴性。乳酸不高常可排除化脑。

(四)鉴别诊断

  1.病毒性脑炎:此病起病一般较急,脑脊液外观轻度浑浊,白细胞数每毫升十余个至数百个,早期多核细胞稍增多,但以后即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氯化物正常。应注意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殊表现,以助鉴别。某些病毒脑炎早期,尤其是肠道病毒感染,脑脊液细胞总数可明显增高,且以多核白细胞为主,但其糖量一般正常,脑脊液IgM,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功酶(LDH4、LDH5)不增高可助鉴别。

  2.结核性脑膜炎:起病多较缓慢,常先有1~2周全身不适的前驱症状。也有急骤起病者,尤其是患粟粒性结核的婴儿。典型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外观毛玻璃样,有时因蛋白含量过高而呈黄色。白细胞数200~300×106/L,偶尔超过1000×106/L,单核细胞占70%~80%。糖、氯化物均明显减低。蛋白增高达1~3g/L,脑脊液涂片可找到抗酸杆菌。应仔细询问患者有无结核接触史,检查身体其他部位是否存在结核病灶,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在痰及胃液中寻找结核菌等以协助诊断。对高度怀疑而一时不易确诊的病人,应给予抗痨药物以观察治疗反应。

  3.新型隐球菌性脑炎:其临床表现、病程及脑脊液改变与结核性脑膜炎相似,起病缓慢症状更为隐匿,病程更长,病情可起伏加重。确诊靠脑脊液印度墨汁染色见到厚荚膜的发亮园形菌体,在沙氏培养基上有新型隐球菌生长。

  4.脑脓肿:起病较缓慢,脑脊液压力增高明显,细胞数正常或稍增加,蛋白略高。当脑脓肿向蛛网膜下腔或脑室破裂时,可引起典型化脑。头颅B超、CT、核磁共振等检查,有助进一步确诊。

  5.中毒性脑病;系急性感染及毒素所引起的一般脑部症状反应,多因脑水肿所致,而非病原体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故有别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临床特征为谵妄、抽搐、昏迷,可有脑膜刺激症状或脑性瘫痪。脑脊液仅压力增高,其他改变不明显。

  6.Mollaret氏脑膜炎 少见,以良性复发为其特征,详见肺炎球菌脑膜炎。

 四、治疗措施

  1.化脑预后好坏与是否早期明确病原菌,选择恰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密切相关。经脑脊液检查初步确诊后,应尽快由静脉给予适当、足量的抗生素,以杀菌药物为佳,并根据病情按计划完成全部疗程,不可减少药物剂量与改变给药方法。始终不能明确病原菌者,多由于诊断未明时曾不恰当使用抗生素所致。如在流脑流行季节,年长儿童一般应先考虑脑膜炎双球菌所致,如有瘀点、瘀斑则更可疑。可先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磺胺治疗,再根据反应选择用药。病原菌未确定的散发病例,尤其婴幼儿,应先按病原未明的化脑治疗,待明确病原菌之后,再更改药物。目前多主张用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三嗪、头孢噻肟或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肟。

  治疗效果满意时,体温多于3天左右下降,症状减轻,脑脊液细菌消失,细胞数明显减少,其它生化指标亦有相应好转,此时可继用原来药物治疗,二周后再复查脑脊液。如治疗反应欠佳,需及时腰穿复查,观察脑脊液改变,以确定所用药物是否恰当,再酌情调整治疗方案。

  鉴于化脑是一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预后与治疗密切相关,故应严格掌握停药指征,即在完成疗程时症状消失、退热一周以上,脑脊液细胞数数少于20×106/L,均为单核细胞,蛋白及糖量恢复正常。一般情况下,完全达到这些标准需8~10天,多则需1月以上,平均2~3周左右。

  (1)病儿年龄对抗生素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年长儿童患流感杆菌脑膜炎较少,新生儿化脑大多数是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药物。一般主张用氨基糖甙类药物,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对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效,而青霉素对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均有效。也可选用氨苄青霉素这一广谱抗生素代替青霉素,耐药菌株可用氨苄青霉素加头孢噻肟。新生儿尤其未成熟儿一般忌用氯霉素,因其肝、肾发育尚未成熟,对氯霉素的代谢、排泄功能尚不健全,易引起中毒,表现为“灰婴综合征”,甚至休克死亡。

  (2)保证药物在脑脊液中达到有效浓度:首先应选用易于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使脑脊液中抗生素浓度超过抑菌浓度10倍以上。并要注意给药方法及用药剂量。氯霉素、磺胺嘧啶、甲氧苄氨嘧啶(TMP)能较好到达脑脊液,保持有效的抗菌浓度,特别是氯霉素也较多通过脑膜。脑膜通透性随病情好转逐渐恢复正常,因而继续进入脑脊液的药量亦随之减少。为保证治疗效果,需大剂量由静脉给药,直到疗程结束,不可中途减量及改变给药方法。

  红霉素、羧苄青霉素、万古霉素、1~2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通过血脑屏障的能力较差。

  (3)如果选用的药物能很好通过血脑屏障,原则上不需鞘内注射,以免出现不良反应及增加病儿痛苦。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药不易到达脑脊液,可采用鞘内或脑室注射给药。对延误诊治的婴儿晚期化脑,脑脊液外观有脓块形成,或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时,加用鞘内注射抗生素可提高治愈率。根据抗生素在脑脊液中存留时间,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一般连用3~5次,直到脑脊液转为清晰,细胞数明显下降,症状消失。对葡萄糖球菌或少见细菌存在,或鞘注3~5次后脑脊液仍呈明显炎症改变时,则可延长鞘内注射时间,甚至可连续给7~10次。进行鞘内注射时,药物必须稀释至一定浓度,可用抽出之脑脊液或生理盐水稀释,需注意注入液量应略少于放出之脑脊液量。注射速度应缓慢。
新活动 回顶部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