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GZ医疗队 > 疾病诊疗 > 内外妇儿 > 儿科 >
新生儿硬肿症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10-01-20
新生儿硬肿症:系指新生儿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伴有水肿、低体温的临床综合征。单纯由寒冷引起者又称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重症多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
一、病因及病理生理:
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未明,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与新生儿机体有关的因素
1.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调节功能差,尤其是早产儿;新生儿体表面积大,皮肤薄嫩,血管丰富且皮下脂肪少易于散热。
2.新生儿皮下脂肪缺乏使饱和脂肪酸转变成不饱和脂肪酸的酶,故皮下脂肪组织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包括软脂酸和硬脂酸)其熔点高,体温过低时易凝固变硬。
3.新生儿时期棕色脂肪具有特殊的产热功能,但新生儿对其分解及氧化功能差,在缺氧、酸中毒、休克时产热过程受抑制,同时此期糖原储备少,产热更加不足。
(二)寒冷损伤:本症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寒冷损伤是本症的主要原因。胎儿娩出后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生后数日内如保温不当,产热不能抵偿散热时,新生儿即不能维持正常体温,随即出现寒冷损伤。在受冻部位的动静脉血管和微血管均有痉挛或收缩,因而发生末稍血循环障碍。
(三)感染:感染可诱发硬肿症,此时消耗增加,摄入不足,代谢性产热不够,不能维持正常体温;同时有缺氧、酸中毒和休克等均可使棕色脂肪的产热过程受到抑制,出现体温过低而发生硬肿症。
(四)其它:如新生儿红细胞多,患硬肿症时血流缓慢,微循环瘀滞而导致微循环障碍。重症可发生DIC。
(五)病理生理改变:能量代谢紊乱导致体温过低;循环障碍导致休克及心力衰竭;严重病例合并DIC与肺出血为主要改变。此外尚有组织缺氧及代谢性酸中毒更促使全身性功能紊乱发生和多器官功能损害而形成恶性循环。
二、临床表现
本症主要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和低日龄组的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临床表现包括三大主征,即体温不升、皮肤硬肿和多系统功能损害。
(一)体温不升:体温过低是主要表现,全身或肢端凉、体温常在摄氏35度以下,严重者可在30度以下。体温过低分产热良好与产热衰竭两种不同的情况,有助于判断病情。产热良好者腋温>肛温,腋温减肛温差为正值(在0-0.9度之间),大多病程短,硬肿面积小,属于轻型。产热衰竭者,腋温<肛温,腋温减肛温差为负值,多为病程长,硬肿面积大,伴有多脏器功能衰竭,属于重型。
(二)皮肤硬肿:包括皮脂硬化和水肿两种情况。特点: 皮肤硬肿,紧贴皮下组织,不能移动,严重时肢体僵硬,不能活动,触之如硬橡皮样。皮肤呈暗红色或苍黄色,可伴水肿,指压呈凹陷性。硬肿常为对称性,硬肿发生顺序是:小腿→大腿外侧→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硬肿范围:头颈部20%;双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及腰骶部14%;臀部8%;双下肢26%。
(三)器官功能损害:轻者,器官功能低下。表现为不吃、不哭、反应低下、心率慢或心电图及血生化异常;重者多器官功能衰竭,可发生休克、心力衰竭、DIC、肾功衰竭及肺出血等。
1.循环衰竭 重症体温过低患儿,特别是体温< 30℃或硬肿加重时,常伴有明显微循环障碍,如面色苍白,发绀、四肢凉、皮肤呈花纹状、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先快后慢、心音低钝及心律不齐。重症出现心衰、心肌损害及心源性休克。
2.急性肾功能衰竭 本症加重时多伴有尿少、甚至无尿等急性肾功能损害表现,严重者发生肾功能衰竭。
3.肺出血是重症病例极期表现 ⑴呼吸困难和紫绀突然加重、给氧后症状不缓解;⑵肺内湿罗音迅速增加;⑶泡沫性鲜血由口鼻涌出或气管插管内吸出血性液体;⑷血气显示PaO2下降、PaCO2增加。肺出血是本病最危重临床症象和主要死因,如不及时急救可在短时间内死亡。
4.DIC常见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或注射针孔渗血不止,可伴休克和溶血表现等。
(四)其它 可致高胆红素血症并促成胆红素脑病;代谢紊乱如低血糖、低血钙及代谢性酸中毒等。
三、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病史 发生于寒冷季节,环境温度过低或保温不当;常合并严重感染;早产儿或足月小样儿多见;窒息、产伤所致的摄入或能量供给不足。
2.临床表现 早期哺乳差、哭声低、反应低下。病情加重后体温小于35℃,严重者<30℃,腋-肛温差由正值变为负值;感染或夏季发病者可不出现低体温;硬肿为对称性,严重时肢体僵硬,不能活动;多器官功能损害,早期心音低钝、微循环障碍,严重时休克、心力衰竭、DIC、肺出血及肾功衰竭等。
(二)病情分度
四、治疗
治疗原则应包括正确复温、合理供应热卡、早期预防和纠正脏器功能衰竭和积极消除病因。
(一)复温:
1.复温方法:
⑴轻-中度患儿,体温>30℃产热良好(腋-肛温差为正值),立即放入适中环境温度,减少失热,升高体温。可将患儿置入预热至30℃的暖箱内,箱温在30-34℃范围,在6-12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农村、机层单位可因地制宜用热水袋、热炕、电热毯包裹或贴身取暖复温等方法。
⑵重症患儿,体温<30℃或产热衰竭(腋-肛温差为负值),先以高于患儿体温1-2℃的暖箱开始复温,每小时提高箱温0.5-1℃(不>34℃),于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亦可酌情采用远红外线辐射台或恒温水浴法复温。
2.复温时的监护: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定时检测肛温、腋温、腹壁皮肤温度及环境温度(室温和暖箱温度)。以肛温为体温平衡指标;腋-肛温差为产热指标;皮肤-环境温差为散热指标。准确记录摄入或输入热量、液量及尿量。
(二)热量及液体供给:
补足热量及液体才能保证复温成功并维持正常体温。热量开始每日210KJ/kg(50KJ/kg),并迅速增至418-502KJ/kg(100-120KCcl/kg)。早产儿或伴产热衰竭患者可再适当增加,在低温时因糖耐量低下,代谢抑制,须严格控制葡萄糖输入速度,宜维持在6-8mg/min,以防止血糖过高,但有低血糖时可提高输入糖量。复温后糖耐量恢复应适当增加输入糖量至8-10mg/kg/min。如热量不足也可根据需要,添加静脉滴注脂肪乳剂。每日液体入量可按1ml/Kcal给予,重症伴有尿少,无尿或明显心肾功能损害者,应严格限制输液速度和液量。
一、病因及病理生理:
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未明,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与新生儿机体有关的因素
1.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调节功能差,尤其是早产儿;新生儿体表面积大,皮肤薄嫩,血管丰富且皮下脂肪少易于散热。
2.新生儿皮下脂肪缺乏使饱和脂肪酸转变成不饱和脂肪酸的酶,故皮下脂肪组织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包括软脂酸和硬脂酸)其熔点高,体温过低时易凝固变硬。
3.新生儿时期棕色脂肪具有特殊的产热功能,但新生儿对其分解及氧化功能差,在缺氧、酸中毒、休克时产热过程受抑制,同时此期糖原储备少,产热更加不足。
(二)寒冷损伤:本症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寒冷损伤是本症的主要原因。胎儿娩出后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生后数日内如保温不当,产热不能抵偿散热时,新生儿即不能维持正常体温,随即出现寒冷损伤。在受冻部位的动静脉血管和微血管均有痉挛或收缩,因而发生末稍血循环障碍。
(三)感染:感染可诱发硬肿症,此时消耗增加,摄入不足,代谢性产热不够,不能维持正常体温;同时有缺氧、酸中毒和休克等均可使棕色脂肪的产热过程受到抑制,出现体温过低而发生硬肿症。
(四)其它:如新生儿红细胞多,患硬肿症时血流缓慢,微循环瘀滞而导致微循环障碍。重症可发生DIC。
(五)病理生理改变:能量代谢紊乱导致体温过低;循环障碍导致休克及心力衰竭;严重病例合并DIC与肺出血为主要改变。此外尚有组织缺氧及代谢性酸中毒更促使全身性功能紊乱发生和多器官功能损害而形成恶性循环。
二、临床表现
本症主要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和低日龄组的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临床表现包括三大主征,即体温不升、皮肤硬肿和多系统功能损害。
(一)体温不升:体温过低是主要表现,全身或肢端凉、体温常在摄氏35度以下,严重者可在30度以下。体温过低分产热良好与产热衰竭两种不同的情况,有助于判断病情。产热良好者腋温>肛温,腋温减肛温差为正值(在0-0.9度之间),大多病程短,硬肿面积小,属于轻型。产热衰竭者,腋温<肛温,腋温减肛温差为负值,多为病程长,硬肿面积大,伴有多脏器功能衰竭,属于重型。
(二)皮肤硬肿:包括皮脂硬化和水肿两种情况。特点: 皮肤硬肿,紧贴皮下组织,不能移动,严重时肢体僵硬,不能活动,触之如硬橡皮样。皮肤呈暗红色或苍黄色,可伴水肿,指压呈凹陷性。硬肿常为对称性,硬肿发生顺序是:小腿→大腿外侧→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硬肿范围:头颈部20%;双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及腰骶部14%;臀部8%;双下肢26%。
(三)器官功能损害:轻者,器官功能低下。表现为不吃、不哭、反应低下、心率慢或心电图及血生化异常;重者多器官功能衰竭,可发生休克、心力衰竭、DIC、肾功衰竭及肺出血等。
1.循环衰竭 重症体温过低患儿,特别是体温< 30℃或硬肿加重时,常伴有明显微循环障碍,如面色苍白,发绀、四肢凉、皮肤呈花纹状、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先快后慢、心音低钝及心律不齐。重症出现心衰、心肌损害及心源性休克。
2.急性肾功能衰竭 本症加重时多伴有尿少、甚至无尿等急性肾功能损害表现,严重者发生肾功能衰竭。
3.肺出血是重症病例极期表现 ⑴呼吸困难和紫绀突然加重、给氧后症状不缓解;⑵肺内湿罗音迅速增加;⑶泡沫性鲜血由口鼻涌出或气管插管内吸出血性液体;⑷血气显示PaO2下降、PaCO2增加。肺出血是本病最危重临床症象和主要死因,如不及时急救可在短时间内死亡。
4.DIC常见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或注射针孔渗血不止,可伴休克和溶血表现等。
(四)其它 可致高胆红素血症并促成胆红素脑病;代谢紊乱如低血糖、低血钙及代谢性酸中毒等。
三、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病史 发生于寒冷季节,环境温度过低或保温不当;常合并严重感染;早产儿或足月小样儿多见;窒息、产伤所致的摄入或能量供给不足。
2.临床表现 早期哺乳差、哭声低、反应低下。病情加重后体温小于35℃,严重者<30℃,腋-肛温差由正值变为负值;感染或夏季发病者可不出现低体温;硬肿为对称性,严重时肢体僵硬,不能活动;多器官功能损害,早期心音低钝、微循环障碍,严重时休克、心力衰竭、DIC、肺出血及肾功衰竭等。
(二)病情分度
四、治疗
治疗原则应包括正确复温、合理供应热卡、早期预防和纠正脏器功能衰竭和积极消除病因。
(一)复温:
1.复温方法:
⑴轻-中度患儿,体温>30℃产热良好(腋-肛温差为正值),立即放入适中环境温度,减少失热,升高体温。可将患儿置入预热至30℃的暖箱内,箱温在30-34℃范围,在6-12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农村、机层单位可因地制宜用热水袋、热炕、电热毯包裹或贴身取暖复温等方法。
⑵重症患儿,体温<30℃或产热衰竭(腋-肛温差为负值),先以高于患儿体温1-2℃的暖箱开始复温,每小时提高箱温0.5-1℃(不>34℃),于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亦可酌情采用远红外线辐射台或恒温水浴法复温。
2.复温时的监护: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定时检测肛温、腋温、腹壁皮肤温度及环境温度(室温和暖箱温度)。以肛温为体温平衡指标;腋-肛温差为产热指标;皮肤-环境温差为散热指标。准确记录摄入或输入热量、液量及尿量。
(二)热量及液体供给:
补足热量及液体才能保证复温成功并维持正常体温。热量开始每日210KJ/kg(50KJ/kg),并迅速增至418-502KJ/kg(100-120KCcl/kg)。早产儿或伴产热衰竭患者可再适当增加,在低温时因糖耐量低下,代谢抑制,须严格控制葡萄糖输入速度,宜维持在6-8mg/min,以防止血糖过高,但有低血糖时可提高输入糖量。复温后糖耐量恢复应适当增加输入糖量至8-10mg/kg/min。如热量不足也可根据需要,添加静脉滴注脂肪乳剂。每日液体入量可按1ml/Kcal给予,重症伴有尿少,无尿或明显心肾功能损害者,应严格限制输液速度和液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