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GZ医疗队 > 疾病诊疗 > 内外妇儿 > 儿科 >
水 肿(2)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10-02-16
五 调节血压
肾的近球细胞能分泌肾素,它能使血管紧张素原转变成具有活性的血管紧张素I,II,导致血管收缩,同时也刺激醛固酮的分泌,导致钠和血容量增加,最后导致血压升,反之血压下降。
六 其他内分泌功能
1.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刺激骨髓中原红细胞生成。
2.分泌前列腺素,有PGE2、PGF2、PGA2。通过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以及增加水钠排泄导致血压下降。
3.活化维生素D。
4.产生激肽类物质。
5.利钠激素。
肾脏疾病的病因
一 变态反应性疾患:包括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其它胶原性疾病引起的肾脏病变。
二 咸染:包括细菌性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和败血病引起的肾脏病变。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引起的肾脏病变及疟原虫引起的肾病综合征,以及慢性肝炎病毒和血吸虫病引起的肾脏病变。
三 肾血管病变。肾动脉硬化症,肾硬化症,肾血管性高血压,和较少见的肾静脉血栓形成所致的肾病综合征。
四 代谢异常及先天性疾病。如肾结石,糖尿病性肾病,淀粉样变,肾小管酸中毒,遗传性肾炎,多囊肾,范可尼综合征。
五 严重循环衰竭,药物,毒素等引起的损害。如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止痛药性肾病,中毒性肾病等。
六 原因未明的肾病。如脂质性肾病。
肾脏疾病分类
原发性肾小球病的临床分类:1.急性肾小球肾炎;2.急性急进性肾小球肾炎;3.慢性肾小球肾炎;4.隐匿型肾小球肾炎;5.肾病综合征。
原发性肾小球病的病理分型:1.轻微病变肾小球肾炎;2.局灶性节段性病变;3.弥漫性肾小球肾炎(i 膜性肾病;ii 增生性肾炎[系膜增生性/毛细血管增生性/系膜毛细血管性/致密沉积物性/新月体肾小球肾炎];iii 硬化性肾小球肾炎);4.未分类的肾小球肾炎。
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
1.免疫反应
(1)体液免疫 通过下列两种方式形成肾小球内免疫复合物(IC)
1)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某些外源性抗原或内源性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在血循环中产生CIC,CIC在某些情况下沉积或为肾小球捕获,并激活炎症介质后导致肾炎产生。一般认为肾小球系膜区和(或)内皮下IC通常为CIC 的发病机制。
2)原位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指血液循环中游离抗体(或抗原)与肾小球固有抗原或已种植于肾小球的外源性抗原(或抗体)相结合,形成局部IC,并导致肾炎。一般认为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侧IC主要是由于原位IC发病机制。
(2)细胞免疫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早期肾小球内可发现较多的单核细胞。
2.炎症反应
(1)炎症细胞 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N,E,PLT等。炎症细胞可产生多种炎症介质,造成肾小球炎症病变。
(2)炎症介质 炎症介质已被证实在肾炎发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3.非免疫机制的作用
在慢性进展中存在非免疫机制参与。有时成为病变持续,恶化的重要因素。剩余的健存肾单位摁扣产生血流动力学变化,促进肾小球硬化。大量蛋白尿可作为一个独立的致病因素参与肾脏的病变过程。高脂血症是加重肾小球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肾脏病的症状
1.急性肾炎综合征 以突起的血尿,蛋白尿,少尿,高血压及肾功能减退为表现,其中血尿为必备。严重少尿,高血压、肾功能减退者可伴发充血性心力衰竭,浮肿,水钠潴留及酸碱平衡失调及CNS症状。如上述症状持续4-8周以上,病情不断恶化,可能为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2.肾病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浮肿,大量蛋白尿(>3.5g/d),低蛋白血症(<30g/L),水肿及高脂血症等。
3.高血压 可隐匿存在至肾衰才被发现,也可发生急性症状,包括头痛,视力模糊,抽搐,心衰等。高血压严重程度与肾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肾脏疾病致高血压有2大类:1.肾血管病变所致,可发生单侧或双侧,主干或分支,血压常甚高。主要因为狭窄肾动脉分泌过多肾素。2肾实质性高血压。
4.无症状性尿异常 持续性蛋白尿和(或)血尿,无高血压,水肿或氮质血症.不少患者以后出现高血压,肾功能逐渐减退,最终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
5.慢性肾功能衰竭 通常指在相当常时间内肾小球滤过率已有下降,表现为贫血,夜尿,血肌酐,血尿素氮,血磷升高,血钙下降和双肾体积缩小等。
6.尿频-排尿不适综合征 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征,可伴脓尿或菌尿等。
肾脏疾病的实验检查
肾脏疾病单靠临床症状及病史很难明确诊断,常需借助于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助诊断。
一 尿常规检查
尿常规简单,方便,且最能直接反映泌尿系统疾病的状态。故应做为首选。
1.蛋白尿 产生蛋白尿的原因很多,凡能引起肾内皮和上皮细胞或基膜损害,滤过膜电荷改变,以及血液动力学改变等均能引起蛋白尿。正常24小时尿蛋白总量为100毫克,若高于150毫克称为蛋白尿。临床上蛋白尿可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良性)。生理性可见于:1)体位性;2)功能性,见于发热,剧烈运动,激动,原因去除后即恢复正常。病理性蛋白尿最常见于肾小球疾病,要结合病史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另外,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常规中尿蛋白的定性试验结果受试验方法、敏感性和尿量多寡的影响,故对持续性蛋白尿均应作尿蛋白定量检查。当尿蛋白>3g/24小时,应怀疑肾病综合征。
(1)肾小球性蛋白尿 多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导致通透性改变及负电荷丧失。此类最多见.以分子量小的白蛋白为主。若滤过膜损害严重,则球蛋白及其他大分子性蛋白漏出也增多。
(2)肾小管性蛋白尿 正常情况下小分子蛋白几乎被肾小管全部吸收。当肾小管疾病病时,蛋白质重吸收障碍,小分子蛋白(beta2 微球蛋白,溶菌酶,核糖核酸酶等)从尿中排出。蛋白总量<2g/d。
(3)溢出性蛋白尿 血内小分子蛋白,如本周蛋白,Hb,肌红蛋白等,当浓度过高时,上述滤液中浓度超过肾吸收阈值,从尿中排出。
(4)组织性蛋白尿 因组织遭受破坏后而释出的胞质中各种酶及蛋白,在肾小球滤过液中浓度超过吸收阈值,而从尿中排出。
2.血尿 可分为肉眼血尿和显微镜血尿,正常人高倍镜下红细胞2—3个,如屡次超过5个应为异常,尿沉渣Addis计数,12小时排出的红细胞应<50万。其血尿原因可分为三组:1)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紫癜,出血热等;2)尿路邻近器官疾病,如急性阑尾炎、盆腔炎、癌肿及其他疾病刺激尿路时均可引起血尿;3)肾及尿路疾病,如各型肾炎,肾盂肾炎,结核,泌尿道结石,肿瘤及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