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ICP备11076303号  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医疗服务总队 www.gzyld.org.cn
加入医疗队
加入志愿者

位置:GZ医疗队医疗教学教学文档医事连载

医事[九]:无法重燃的温情(2)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3-20
她去了医院,先是医院的导医台把她分到了妇科。她挂了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女副教授的号。医生给她开了一堆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宫颈刮片、B超……其中有些检查她连名字都叫不全,也不知道作何用途。医生跟她说这些检查结果出来了再来。一周后,等所有结果出来了,医生说:妇科没事,去肾内科看看。她去了肾内科,又是一堆检查,一周后,结果正常。医生冷冰冰地说:我这里没事,去骨科看看。小何又去了骨科。

“我这里没事,你去XX科看看。”小何学着那些专科医生的语调,问我,“你们这些学医的人就这么给病人一个说法的?好像我在他们眼里只剩解剖结构,还按器官系统划分。”

对这样的事我们确实不接受也得接受,大公司可以把员工当一台大机器上的螺丝钉进行定位,每个医生也其实也正是这样一条流水线上的一道工序而已。



我们来看看医学怎么在繁荣发展的同时,怎样偏离了以人为本的轨迹,又怎么导致今日的医生和病人一时间难以收拾、难以缓和的尴尬关系。

除了归罪世风日下外,冷漠医生的出现,其实不全是作为个体的医生的错。他们每个人面前,其实都放着两个难题,这难题让他们左右为难:左边是人们一如既往地对医生的人情味要求,右边则是医学渐朝严格分工发展、医患关系带上了越来越重的商业气息。能平衡好这左右两边的高手毕竟是少数,如果是白求恩、华佗在科技高速发展、分工精密的二十世纪或者二十一世纪行医,估计他们也很难成为人人称颂的榜样。

人情味的枯萎和消亡,背后的原因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我们人人歌颂的“科学发展”。因为科学的发展,原先几千年来一个医生面对一个病人的对话氛围,已经在短短几十年内,猛然切换成了“一个医生面对一个器官”,“几个或是十几个医生面对一个病人”。我们进了医院,就变成了一架盛着出错零件的机器。我们上流水线,医生看他负责的那部分零件,而对于医生来说,这零件不管来自张大民还是李大卫,都是一个样,他只管维修,就象汽车维修站的那些技术工人一样。这情景和四个世纪前“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儿说的一样:人类身体不过是一台机器而已,这台机器的机能均可以用物理力学加以解释。



人情味是这样一种东西,一对一的交流氛围最适合人情味的生存。眼神、语气、日复一日的接触、连续不断……这些都是人情味所需要的成分。可以这么说,在古代,甚至就在一百年前,那时的情形还是——一个医生面对一个病人。那时的医学是什么样的呢?没有循证医学一说,也没那么多精确的定量的检查仪器和指标,主要靠经验、靠感觉。虽说后来加上了一些处于朦胧阶段的零星科学知识,也依然脱不了经验科学的形式。在这样的情境下,从对病人的诊断开始到治疗的整个过程,其实都是在医生和病人直接接触的过程中完成。在这直接接触的过程里,一个医生面对病人情感上的联系一直连续不断。

那时的医学分科,远没有现在这么细密,远没有现在这么多说法。一个医生面对一个病人时,他有着朴素的现在看来弥足珍贵的整体观。医生面对的是整个病人,他可以对病人从上到下、从心理到生理全面地考虑。因为这样连续的情感交流,因为这种不加分割的生理心理治疗,“人情味”成了那时的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重要调料。

可惜的是,现代医学的发展付出了人情味的代价。而我们显然完全沉浸在神奇科学的狂欢中,将另一层面的世界给遗忘了。在技术突破势不可挡的同时,打破、剪断了原先医生和病人之间那种连绵、浓重的情感关系。

新活动 回顶部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