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ICP备11076303号  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医疗服务总队 www.gzyld.org.cn
加入医疗队
加入志愿者

位置:GZ医疗队医疗教学教学文档认识常见病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3-20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一)异常红细胞
1.红细胞大小异常
小红细胞 
临床意义:
增多: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如缺铁性贫血、海洋性贫血。

大红细胞 
临床意义:
增多: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巨大红细胞 
临床意义:
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性巨大幼稚红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大小不等 
临床意义:
严重增生性贫血,以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最明显。

2.红细胞形态异常
球形红细胞 
临床意义:
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

椭圆形红细胞 
临床意义:
正常人不超过15%;增多:高于25-50%对遗传性椭圆细胞增多症有诊断价值;大细胞性贫血可达25%,其它贫血也有不同程度增多。

靶形红细胞 
临床意义:
主要见于地中海性贫血、严重的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病、肝病、脾切除后及阻塞性黄疸。

镰形红细胞 
临床意义:
主要见于遗传性镰形红细胞增多症。

口形红细胞 
临床意义:
正常<4%,增多见于口形细胞增多症、急性乙醇中毒。

棘形红细胞 
临床意义:
主要见于棘形细胞增多症(可高达70-80%),严重肝病或制片不当。

皱缩红细胞 
临床意义:
可见于急性铅中毒、尿毒症等,也可见于血片干燥太慢。

锯齿红细胞 
临床意义:
主要见于尿毒症、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裂片细胞 
临床意义:
指红细胞碎片,主要见于DIC、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心源性溶血性贫血、化学中毒、肾功能不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染色异常
着色过浅 
临床意义:
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多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血红蛋白病。

着色过深 
临床意义:
中心淡染区不见,多见于先天性溶血性能贫血及大细胞性贫血。

嗜多色性红细胞 
临床意义:
为一种未成熟的红细胞,主要见于增生性贫血。

4.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点彩红细胞 
临床意义:
铅、铋、汞中毒。

卡波环 
临床意义:
见于恶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铅中毒等。

豪周氏小体 
临床意义:
见于增生性贫血、脾切除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等。

有核红细胞 
临床意义:
正常外周血片中不见,可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慢性白血病、红白血病、髓外造血及严重缺氧等。

缗钱状红细胞
临床意义:见于多发性骨髓瘤。

(二)异常白细胞
1.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核左移 
临床意义:
外周血中中性杆状核细胞增多>7%,常见于感染。如晚幼粒、中幼粒等细胞增多见于类白血病、白血病。伴白细胞总数增高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白细胞总数不增高或减低常见于严重感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如伤寒、伴感染中毒性休克的败血症等。

核右移 
临床意义:
指外周血中不仅中性分叶核细胞增多,且分叶过多,常见4-5叶(正常3叶)。为造血功能衰退或造血物质缺乏的表现。常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和使用代谢药物后。

2.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细胞大小不均 
临床意义:
见于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各种重金属中毒或药物中毒、大面积烧伤

中毒颗粒 
临床意义:
见于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各种重金属中毒或药物中毒等

空泡变性 
临床意义:
见于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各种重金属中毒或药物中毒等

都勒氏小体 
临床意义:
为细胞严重毒性表现。

核棘突 
临床意义:
可能与中毒、癌转移、严重放射损伤有关。

3.淋巴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 
临床意义:
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出现三种异型淋巴细胞即空泡型、不规则型和幼稚型。疟疾、过敏性疾病、淋巴结炎亦可出现。

(三)骨髓细胞检查
1、骨髓取材
(1)骨髓穿刺部位:一般取胸骨、棘突、髂骨前嵴或后嵴等部位。两岁以内小儿主张用胫骨穿刺。穿刺部位不同,取材可能有明显差异。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进行不同部位的骨穿可有不同的增生程度,以胸骨最好,棘突次之,髂骨最差。故必要时应多部位取材,以便全面了解骨髓情况。
(2)吸取骨髓液:一般不超过0.2ml,否则易稀释。
(3)骨髓取材满意的几项指标:抽吸骨髓时,患者有特殊酸痛感,骨髓液中应含有骨髓小粒。显微镜下观察涂片,可发现骨髓特有细胞,如巨核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幼稚红细胞、幼稚粒细胞。
2、涂片检查
涂片制备:要求涂片均匀,有头、体、尾三部分,血膜面积约1.5cm×3cm,厚度以透过血膜可看清字迹为限。选择骨髓小粒部分制作涂片,骨髓液量不宜过多。此外,因为骨髓液中纤维蛋白含量高,凝固较快,所以涂片过程要快。
3、骨髓增生程度判断
国内一般分为5级,判断标准如下:增生极度活跃: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约为l:1,见于白血病、红白血病。增生明显活跃: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约为l0:1,见于白血病、增生性贫血。增生活跃: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约为20:l,见于正常骨髓和某些贫血。增生减低: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约为50:1,见于造血功能低下时。增生严重减低: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约为300:1,见于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4、粒、红比值
将粒细胞系统从原始到成熟阶段的总和与红细胞系统从原始到晚幼红细胞总和相比,称为粒、红比值。参考值:chengren为2~4:l。粒红比值增高见于化脓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粒细胞性白血病、红细胞生成受抑制等。降低见于粒细胞生成受抑制,如粒细胞缺乏症或红细胞系统增生,如急性溶血或失血、缺铁性贫血等。
5、巨核细胞计数
巨核细胞参考值:7-35个。分类:原巨核细胞0;幼巨核细胞0-5%;颗粒型巨核细胞10%-27%;产板型巨核细胞44%-60%;裸核型巨核细胞8%-30%。幼稚型巨核细胞比例增加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急性型。颗粒型巨核细胞比例增加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慢性型。
(四)血细胞的分化
1、红细胞系统: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2、粒细胞系统: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分叶粒细胞。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检验结果的质量保证及评价
新活动 回顶部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