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GZ医疗队 > 医疗教学 > 教学文档 > 认识常见病 >
临床免疫学检验及评价(3)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3-20
催乳素(PRL)
参考值:化学发光法:男:2.64-13.13ng/mL;女:2.34-26.72 ng/mL
临床意义:
增高:下丘脑病变、垂体肿瘤、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胃癌、肾功能衰竭闭经期泌乳综合征;降低: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卵巢切除术后、肾癌、未分化支气管炎。
皮质醇(Co)
参考值:化学发光法:8.7-22.4μg/dL(昼夜波动大,早上8点最高,午夜12点最低,可相差2倍以上)
临床意义:
增高: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其昼夜变化消失,肾上腺瘤、胰腺癌、柯兴综合征、应激状态、垂体前叶功能亢进、肺燕麦细胞癌、甲状腺疾病;降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其昼夜变化消失、席汉氏综合征、肾上腺结核、肾上腺切除、白血病。
3.性腺激素
雌二醇(E2)
参考值:化学发光法:男(30-72);女早卵泡期(24-114);晚卵泡期(62-554);黄体期(80-273);绝经期(20-88)pg/mL
临床意义:
增高:正常妊娠、卵巢肿瘤、肾上腺皮质癌、性早熟、功能性子宫出血、心肌梗死、心绞痛、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男性女性化;降低:下丘脑病变、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原发性闭经、妊高症、死胎、无脑儿等。
总体睾酮(TT)
参考值:化学发光法:男(1-18岁)1-5ng/mL;(19岁以上)1.75-7.8 ng/mL;女0-0.75 ng/mL
临床意义:
增高:睾丸间质细胞瘤、性早熟、女性男性化肿瘤、柯兴氏综合征、多囊卵巢、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女性多毛症、肥胖症;降低:隐睾症、睾丸炎、垂体功能减退、性发育不全、男性性功能低下、甲减、皮质醇增多症等。
孕酮(Pu)
参考值:化学发光法:
临床意义:
增高:正常妊娠、轻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孕妇、多胎、原发性高血压、先天肾上腺增生、卵巢颗粒层膜细胞瘤、狼巢脂肪样瘤等;降低:绒毛膜上皮癌、黄体功能不良、胎儿发育迟缓、先兆性流产等。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基(β-HCG)
参考值:化学发光法:男0.50-2.67;非孕妇0-20;妊娠0.2-1周5-50;1-2周50-500;2-3周100-5000;3-4周500-10000;4-5周1000-50000;5-6周10000-10万;6-8周15000-20万;8-12周10000-32万mIU/mL
临床意义:
妊娠最初3个月约三天升高一倍,12-13周达高峰。多胎妊娠高于单胎妊娠。水平低值或连续测定呈下降趋势预示先兆流产;异位妊娠时低于正常同期值;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畸胎瘤者可显著升高,达数十万至数百万;肿瘤术后如不下降提示有残留。
4.胰腺激素
胰岛素(IN)
参考值:化学发光法:1.4-219μIU/mL(注意外源性胰岛素干扰)
临床意义:
增高:胰岛细胞瘤、甲亢、急性肝炎、肝硬化、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餐后;降低:1型糖尿病、胰腺炎、胰切除等。
(五)肿瘤标志物检验(空腹静脉血3ml,不抗凝,立即送检,避免溶血)
甲胎蛋白(AFP)
参考值:化学发光法:0-25μg/L;孕妇<500μg/L
临床意义:
急性肝炎、肝硬化一般<300μg/L;>400μg/L一般可诊断为肝癌;其它消化道肿瘤如胃癌、胰腺癌、结肠癌、畸胎瘤、卵巢癌、睾丸癌亦可增高。
癌胚抗原(CEA)
参考值:化学发光法:0-4μg/L
临床意义:
增高:结肠癌、直肠癌、肺癌、乳腺腺癌、胰腺癌、大量吸烟、肝硬化、胆囊炎、风湿等。>10μg/L排除其它疾病后应考虑肿瘤。无严重肝炎时,>20μg/L明显提示恶性肿瘤或复发。连续检测可用于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
Ca125
参考值:ELISA:0-35U/mL
临床意义:
卵巢癌60-97%病例增高,转移癌时明显增高,其它可见于宫颈癌、输卵管癌、乳腺癌、肝癌、胆管癌、胰腺癌、肺癌等。
Ca19-9
参考值:ELISA:0-37U/mL
临床意义:
胰腺癌阳性率在85-95%,其它消化道恶性肿瘤如结直肠癌、肝癌、胆管癌、胃癌、食管癌等可升高。好转后可降低。
Ca15-3
参考值:ELISA:0-30U/mL(细菌污染可出现假阳性)
临床意义:
主要见于乳腺癌,>50U/mL提示预后不良,可能转移;术后复发者,较早出现升高;其它可见于肝癌、胰腺癌、胆管癌。
EB病毒衣壳抗体(VCA-IgA)
参考值:ELISA:阴性
临床意义:
鼻咽癌阳性率可达80-9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霍奇金病也可升高。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ELISA:0-3.5μg/L(肛门检查、尿潴留、尿道内器械检查、腔内B超可一过性升高) 增高主要见于前列腺癌,阳性率50-80%;良性前列腺瘤、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可轻度增高。可用于前列腺癌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
常用免疫检验方法的影响因素及评价
1、免疫浊度法(免疫透射比浊法、免疫散射比浊法):(1)带现象(由于抗原或抗体极度过剩,而无沉淀物形成。如抗体过量称为前带现象,如抗原过量称为后带现象)可使结果偏低,甚至假阴性结果;(2)血脂过高,可使结果假性偏高。
2、ELISA:(1)钩状效应(类似于后带现象,出现于双位点一步法中,当待测抗原浓度过高时分别与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结合,不形成夹心复合物)可使结果偏低,甚至假阴性结果;(2)溶血、黄疸、脂血标本可干扰结果判断。
3、金免疫测定(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1)带现象可使结果偏低,甚至假阴性;(2)溶血、黄疸、脂血标本可干扰结果判断。
4、凝集法(直接凝集法、间接凝集法如胶乳凝集法):(1)IgG类抗体常出现不完全反应,出现假阴性;(2)电解质浓度与pH值可引起非特异性凝集,出现假阳性;(3)溶血、黄疸、脂血标本可干扰结果判断。
******
临床免疫学检验结果评价
1、抗核抗体:应用肼苯哒嗪、盐酸普鲁卡因酰胺、甲基多巴、醋氮酰胺、对氨基水杨酸、口服避孕药、保泰松、苯妥英钠、链霉素、磺胺类、四环素类、硫脲嘧啶、三甲恶唑二酮等可至假阳性。
2、铁蛋白:标本溶血可使结果偏高。
3、免疫球蛋白:应用免疫抑制剂可降低。
4、甲胎蛋白:妊娠6周时开始升高,12-15周可达高峰。婴儿至周岁末时接近chengren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