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GZ医疗队 > 疾病诊疗 > 内外妇儿 > 儿科 >
幼儿发热(4)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10-01-24
(六)细菌性肝脓肿 本病大多数由于败血症、胆道感染、腹腔化脓性感染等所致,病原菌多数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起病急缓不一,发热多呈弛张型或不规则型,伴寒战、多汗。病儿以右上腹疼痛、肝脏肿大、压痛、肝区叩痛症状为主,还可有食欲不振、呕吐、消瘦等临床表现。血白细胞总数增高,核左移和不同程度贫血。多发性肝脓肿起病急、病程短,肝脏普遍性肿大,常伴脾肿大,单个性肝脓肿多累及右叶,病灶位于肝前表面者可见局部隆起,肋间隙饱满,皮肤水肿,右上腹肌紧张;脓肿位于肝右叶上部可发生右胸膜病变,甚至胸腔积液,脓肿在肝中心部位,或小脓肿弥漫性者,局部体征不明显;脓肿位于肝左叶者可累及心包并发心包炎。肝超声波检查简便、可靠、迅速、安全,不仅能确定有无脓肿,且可指示脓肿大小、位置、数目、深度,还可观察脓肿的演变过程。但脓肿早期尚未形成脓腔或脓腔大小及脓液粘稠时可能造成假阴性。相反,胆囊积液、胆管囊肿、肝囊肿、胸腔积液、肝包虫病等也可造成假阳性,故应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全面综合考虑。同位素肝扫描对肝脓肿部位、范围、数目亦有很大意义,可帮助鉴别脓肿在肝内或肝外,但 1厘米以内脓肿常易漏诊。X线检查发现肝区有液平面者有肯定诊断价值,膈肌上升、运动受限有参考意义,但阴性者不能排除肝脓肿。肝穿刺抽脓具有确诊及治疗作用。脓液的细菌培养及敏感试验可确定病原菌和选择适当抗生素。脓液性状,有利于细菌性肝脓肿与阿米巴肝脓肿区别,前者为脓液,后看为巧克力色并可查见阿米巴滋养体。由于小儿不合作,肝穿刺引流难于彻底,并可造成肝脏出血、腹腔感染。目前仍采用手术引流,排脓彻底,能迅速改善中毒症伏,且较安全。手术引流指征:脓腔超过3厘米以上,中毒症状严重,内科治疗无效;肝脓肿已溃破发生膈下脓肿、化脓性腹膜炎。脓胸、肝-支气管瘘等并发症,肝脏表面有局限性包块形成
(七)膈下脓肿 常并发于胆道感染、急性阑尾炎、肝脓肿破裂、脓毒败血症迁徙等。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多为弛张型,中毒症状重,右上腹或下胸部疼痛,深呼吸或转动位置时加剧,检查该部呼吸运动减弱,局部皮肤水肿,叩击痛,肝浊音区扩大。X 线检查膈肌上升或固定、肋膈角消失、反应性胸膜炎、膈下有液平面与气泡。超声波检查可见膈下液平段,但有时很难与肝脓肿鉴别,必要时作腹腔内注气后立位X 线摄片,见膈下气体不完整。而肝脓肿则显镰刀状完整透明影,应用肺一肝同位素扫描诊断本病准确性高。
(八)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病毒等引起,但以细菌性心内膜炎多见,一般分为急性与亚急性两种。
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其次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真菌亦可发生。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病原菌以草绿色链球菌最常见,其次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其他细菌。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常发生于风湿性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血管病、心脏手术后的病人,起病缓慢,体温高低不一,亦有寒战、高热,以中度发热多见,周身不适、盗汗、肌肉关节疼痛。贫血多为轻至中度,呈进行性,脾脏肿大,质软。多数能听到心脏有明显变化的杂音,常出现心力衰竭。皮肤粘膜出现瘀点,多见于睑结膜、口腔粘膜和四肢,红色、压不退色,有时中心发白,眼底出现小出血区,指甲下出血呈条纹状,有压痛。在栓塞症中,脾栓塞常见,表现为左上腹剧痛,脾脏肿大。肾栓塞表现肾区疼痛、镜下血尿,蛋白尿,肺栓塞出现胸痛、咳嗽、咯血、呼吸困难。四肢动脉栓塞可出现肢体坏疽等,脑栓塞可以引起偏瘫、失语、脑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肠系膜动脉栓塞出现急剧腹痛、冠状动脉栓塞导致心肌梗塞。血培养是确定本病的主要根据,为提高阳性率,应多次取血,同时作需氧和厌氧培养,必要时作骨髓和动脉血培养。
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起病急,病情进展快。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均可见于本病,但毒血症重,如寒战、高热、肌肉关节疼痛、疲乏。贫血、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常发生在正常心脏,病初可无心脏杂音。可产生心脏瓣膜穿孔或腱索断裂,常迅速出现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杂音,易发生心力衰竭。
(九)化脓性胸膜炎(脓胸) 婴幼儿多见,年长儿也较常见。大多继发于肺炎及败血症的病程中,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表现为发热、咳嗽、气急、发绀,患侧肋间隙饱满、呼吸活动度减弱、叩浊、语颤减弱或消失、气管向健侧移位、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加、中性粒细胞增高、X线检查可有胸腔积液的征象。超声波检查探及液平段有重要意义,应作胸腔穿刺排脓,并可作涂片及培养以确定病原菌,婴幼儿脓胸常易漏诊。可疑者应作胸部X 线检查。
(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本症与EB(Epstein-Barr)病毒感染有关,且可发生流行或散发。除新生儿外,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炎、淋巴结和脾肿大,发热体温可达40℃,无特殊热型,热程持续时间不等,5~21天,有时更长。全身性淋巴结肿大,以颈部、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多见,有压痛。半数以上病儿脾脏轻度肿大,皮疹形式多样,可为淡红色斑疹、斑丘疹、荨麻疹以及猩红热样皮疹等。胃肠、呼吸、神经或其他系统亦可受累。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中性粒细胞增加,淋巴结肿大时,白细胞总数增加,单核细胞、成熟小淋巴细胞及变异淋巴细胞增加,血清嗜异性凝集反应1:56以上,豚鼠肾吸附后1:40以上可诊断。检查骨髓可排除白血病等。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分为下列几型:
1.热型 本型以发热为主,伴有头痛、疲乏,可有皮疹、淋巴结肿大,但出现较迟,其他系统(胃肠、神经)症状径。
2.咽炎型 本型临床特点为明显咽峡炎、扁桃体炎,可有溃疡,甚至发生伪膜及喉梗阻。
3.腺型 本型小儿多见,除发热外,以淋巴结肿大及脾脏肿大为主。
4.肺炎型 多见于婴幼儿、肺炎症状为主。
5.肝炎型 本型临床特点是恶心、呕吐、腹泻、腹痛、黄疸、肝脏肿大以及肝功能受损。
6.脑炎-脑膜炎型 常表现为头痛、头晕、嗜睡、惊厥、昏迷、瘫痪、脑膜刺激征、
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蛋白增高。本病症状消失后在数日或数周内仍可复发,复发时症
状较前一次轻。
(十一)类风湿病 是一种全身性结缔组织病。病因未明,可能与多种因素如感染、免疫、遗传等有关,各年龄组均可见,女性多于男性,临床分青少年型与幼年型,青少年型多见于5岁以上小儿有家族史,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慢性多发性对称性小关节肿痛,约半年后可引起关节强直和畸形,而全身症状轻。幼年型多见于6月~5岁小儿。急性起病,发热、体温高,可超过40℃,多为弛张热,少数呈持续住低热,伴全身疲乏、多汗、食欲不振,常伴有非特异性皮疹,以四肢、躯干较多,呈多形性红斑或粟粒性丘疹。关节受累常呈对称性,以指趾小关节受累为特点,关节局部肿、热、痛、活动受限,最后关节强直变形,形成梭状畸形。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血沉和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核左移、胞浆内有中毒性颗粒,骨髓呈感染象。C反应蛋白阳性,IgA、IgG、IgM均增高,血清α2 球蛋白增高,白蛋白减少。X 线检查对诊断有帮助。这些表现可先于关节炎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本病常易误诊为败血症,但无明显中毒症状,并且反复血培养阴性,血清乳胶凝集试验阳性,抗生素治疗无效,对激素治疗反应大多良好。、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