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GZ医疗队 > 疾病诊疗 > 内外妇儿 > 儿科 >
幼儿发热(6)
来源: 作者: 点击:727次 时间:2010-01-24
(十九)热带性嗜酸性细胞增多症 热带性嗜酸性细胞增多症多见于热带及亚热带。认为人体对丝虫病。蛔蚴、钩蚴、其他寄生虫、真菌、花粉、细菌等过敏有关,主要表现:起病缓,多数有发热,体温高低不等,不规则发热,病程可达数月至数年,伴咳嗽、阵发性哮喘、疲乏、食欲不振。部分病例有胸痛、咯血、腹痛、腹胀、腹泻。肺部有干湿性罗音。化验检查血嗜酸粒细胞增加,可达10~85%。胸部X线检查可见双肺纹理增粗、或斑点状阴影,有时为游走性炎性改变。多数华氏(Wassermann)反应及冷凝集试验阳性,对卡巴胂或海群生治疗有效,激素虽然有效,但停药后易复发。
(二十)慢性肾盂肾炎 多数由急性肾盂肾炎迁延不愈,病程超过6个月转为慢性,或急性肾盂肾炎多次发作经过较长时间发展为慢性。临床表现为长期间歇性发热,或长期低热、疲乏,泌尿系统症状和尿改变常不明显,需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可发现肾区叩痛,反复作尿常规检查和尿细菌培养(尿菌量大于10万个/m1)或作静脉肾盂造影显示肾影缩小,肾盂肾盏疤痕狭窄,扩张等有助于诊断。
(二十一)疟疾 疟原虫经蚊子传播,有明显地区性,夏秋季发病率高,我国广东、广西、云南多见恶性疟疾,四川多为问日疟,少数为三日疟、恶性疟疾。典型间日疟、三日疟发作时首先寒战,继之高热,体温达则40℃,经过4~9小时,全身大汗淋漓,体温下降,全身疲乏,发作间歇时间一定,脾脏肿大,临床诊断不难。但小儿尤其婴幼儿常无寒战,发热呈不规则或低热。消瘦,贫血、脾脏肿大,易误诊为伤寒、结核病、血吸虫病,确诊需依靠血化验检查找到疟原虫,有时需要反复化验血液找疟原虫,必要时作骨髓穿刺找疟原虫。有时为了促使内脏的疟原虫在周围血液中出现,可0.1%肾上腺素0.03ml/kg (最大量幼儿为0.3m1,年长儿为0.5ml)皮下注射,15分及30分分别作厚、薄血涂片找疟原虫。
(二十二)黑热病 由利什曼小体经白蛉传播,有明显地区性,好发生干5~9月婴儿.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可有双峰热、疲乏、消瘦、出汗多、皮肤色素加深、心悸、气促、鼻沑,齿龈出血、腹部膨胀。严重贫血时心界扩大,心尖区收缩期杂音,双下肢水肿,肝肿大不如脾肿大显著。化验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自、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降低。间歇期症伏减轻、脾脏缩小、血象好转。间歇期持续时间从几天至几周不等,病程中复发和间歇交替出现。骨髓穿刺检查发现利什曼小体可确诊,如阴性时可考虑作脾穿刺。
(二十三)布鲁氏菌病(波状热)本病我国西北、内蒙古、东北较多见,四川省畜牧地区亦有,主要传染源为羊、牛和猪,人因食用污染饮食或接触病畜及其分泌物而患病,临床主要分为三期,病程在3个月内为急性期,3~12个月为亚急性期,一年以上为慢性期。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起病缓慢,有发热,热型不规则,或弛张热,波浪热为本病最典型体温曲线,每次发热自数天至数周不等,然后体温下降至正常,缓解数天至数周以后体温又回升,一般有数个热波。此种热型婴幼儿不常见,年长儿与chengren相似,同时有游走性关节痛,主要见于髓、膝,肩、腕、肘等关节,神经痛、头痛、食欲不振、大量出汗。还可见咳嗽、腹痛、呕吐、心音低钝、血压下降、睾丸炎等。肝脾淋巴结肿大,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增多、血沉稍增加,血积骨髓培养阳性,可确诊本病。尿、粪便培养阳性率低,血清布鲁氏菌凝集反应在病程第2周常强阳性。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率比凝集反应为高,且具有特异性。若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符合,即使血清布鲁氏杆菌凝集反应阴性亦不可完全排除本病。
(二十四)慢性局灶性感染 慢性扁桃体炎、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等有时可引起长期低热,体温不规则波动。同时伴易疲劳、食欲不振、出汗。常有局部病灶, 如慢性扁桃体炎有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挤压扁桃体可有脓性分泌物、颌下淋巴结肿大;慢性中耳炎及乳突炎,可根据反复耳流脓史,鼓膜穿孔及乳突X线照片骨质破坏作为诊断依据。
(二十五)感染后低热 在急性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痊愈后,出现持续性低热,体检及化验均无异常。
(二十六)免疫缺陷病 主要表现为反复感染发热,多数发生细菌、病毒、真菌感染。常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败血症、脑膜炎及预防接种导致严重感染。因此凡小儿有反复感染发热史,应警惕本病之可能,结合家族史有无类似的疾病,体检是否有淋巴结、扁桃体发育不良或缺如、肝脾肿大,化验包括血象、白细胞计数,特别淋巴细胞计数、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同族血型凝集素。特殊抗体测定、结核菌素试验、植物血凝素皮试、链激酶一链道酶(SK-SD)试验、4一二硝基氯苯(DNCB)或2,4-二硝基氟苯(DNFB)试验,淋巴母细胞转化试验、E玫瑰花环形成试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X线摄片了解胸腺、骨髓涂片、淋巴结活检找浆细胞等,进行诊断。
(二十六)暑热症(夏季热)多见于婴幼儿,发生在炎热夏季,主要表现在盛夏时发热,体温38~40℃,持续不退。同时口渴、多饮、多尿、少汗,病程长短不一,可达l~2月。无感染现象,一般情况较好。秋凉后体温下降至正常。体检化验皆正常。
(二十八)慢性非特异性感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低热综合征)本病多见于小儿,尤以学龄前儿多见。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后长期低热,偶有高热。同时可伴食欲不振、疲乏、烦躁、腹痛。咽部充血,或扁桃体肿大,颈淋巴结轻度肿大,其他未见异常。血白细胞正常或增加,淋巴细胞占60~80%,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淋巴细胞增多可持续半年或一年以上,血红蛋自及血小板计数正常。
( 二十九)功能性低热 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儿,主要表现为期低热,体温晨间、午前比下午、晚上略高,活动后体温不上升,有时伴食欲不振、出汗、疲乏。体征及化验无异常,用退热药治疗无效。功能性低热主要依靠长期动态观察,排除其他各种器质性疾病。
(三十)药物热 如抗生素、磺胺等的反复长期应用可引起长期发热。常伴有药物性皮疹、痒感、嗜酸性细胞增多及淋巴结肿大。继续给药则持续发热。若可疑药物热时。停止应用有关药物后体温可迅速下降至正常。如再次给药又再次复发则可肯定诊断。
[案例分析]
该患儿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其诊断依据是:10个月女孩,发热、呈弛张热型,间歇性呕吐,抽搐2次;未进行预防接种,其保姆常有咳嗽,偶尔痰中带血丝(可能患有肺结核);查体发现前囟隆起,面神经损害,颈有抵抗感。脑脊液抗酸染色呈阳性,结核PCR阳性。